书城文学大美哈密
8119900000021

第21章 重游沁城-克然木·依沙克

离开沁城已有九年了,九年来梦中偶尔游逛几次,醒着却一次也没能回去看看,梦中沁城,仍然是那条失修已久、坑洼颠簸、曲曲弯弯的路,城区仍为“散、乱、低、矮”,农闲时的人们不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喝酒猜拳,吹牛夸口,就是在那儿摆起阵地“垒砖头”……春播时几亩地草草种完,秋季收完几袋粮,算是万事大吉,就是天塌下来也不怕,反正有了几麻袋粮食,足够撑上一阵。其实这不是我的梦,而是九年前,也就是本人在沁城工作时,沁城给我留下的印象和感受。当时有两件事最让我伤脑筋:

一是当时农民没有市场经济意识,农闲时就是打牌、玩麻将、喝酒。提及喝酒,沁城人着实小有名气。去沁城“走马上任”时,有位汉族朋友嬉笑道:“老克,你可要备好酒量呦,那里的人很好客,开始第一杯烟盒立着一般高,第二杯烟盒横放着一般高,第三杯则烟盒平放着一般高,你也就‘站着进来,躺着出去’。”当时,我还当是玩笑呢。去上班没几天,在一个村干部家里我确实领教了那“三杯”酒,虽然没有躺着出去,走路也是摇摇晃晃,差一点掉进沟里。沁城人的确热情好客,不把客人放翻不算招待好。所以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能推辞主人的好意!

另一个就是道路。当时去沁城的公路还是沁城设区时所修的,路面严重损坏,各乡之间没有一条柏油路。特别是到雨季或雪水融化季节,村间的土路被雨水和山洪冲得没几十米就是一个沟,驱车进村是很困难的。有一次我骑摩托车去岌岌台村开会,清晨去时路面没化冻,没有障碍就去了,到下午返回时,道路到处泥泞,有些路段被冲出一条深水渠,摩托根本过不去,害得我推着车走,深更半夜回去后,书记还责问我:“是不是喝酒跳麦西来去了?”

近日,地委宣传部、地区文联、作协组织部分哈密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下乡采风,我有幸成为他们的一员,去了自己曾工作过三个年头的沁城乡。“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我们参观完大泉湾乡“金圪塔社区”,跨过一座立交桥,直往东北方向行进时,我问司机,我们这是去哪儿?司机开玩笑道:“去你的故乡,沁城。”当时半信半疑:这就不像去沁城的路,好像是去内地的国道嘛,路面那么平坦,宽敞……

从“金圪塔”出来,大概半个小时,我们就到了沁城乡政府。一下车我几乎认不出我曾经工作过的沁城。过去的旧房已被拆除。以往蹲墙角抽烟侃大山的人一个也不见了,街面上也不见几个人。我们一行到了乡政府大门前时,负责接待我们的乡党委副书记小牛和一位负责乡文化工作的女同志引领我们参观了乡里正在紧张施工的安居富民工程和几个重点工程。通过“看”和“听”,我确实感到“两个想不到”:想不到沁城变化如此巨大,想不到变化如此之快。

“牢固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切实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科学发展、节水支工、支工哺农、哺农兴牧、兴牧富民、富民兴边’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四大基地’……打造精品生态旅游文化名镇。”牛副书记简要介绍了沁城“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

我一路看一路想,沁城的变化不仅在外貌上,更重要的是沁城人精神面貌和党委政府工作思路上的巨大变化,我今天才悟到,我们几代人是躺在“金窝”上睡大觉。如今沁城人认准自己的地缘和资源优势,打造出全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具有特色优势的农牧产品供应基地,全市冬春蔬菜储备基地,五百亩高标准蔬菜基地等“四大基地”,形成生态型、特色型、高效型、精品型农业新格局。

2012年,推行定额灌溉,沁城全乡一点三万亩耕地全部实施节水滴灌改造,节约二百万立方米水支援工业,这是沁城乡加快节水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新举措。

小城镇建设的启动,有力推进了生态旅游文化名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按照“三高”要求力求实现“九通九有九能”,全力推动生态旅游文化名镇建设。

沁城另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生产经营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经济头脑的变化。

以往,也就是我在沁城的年代,生产结构单一,农业主要是粮食作物种植,牧业以草原放牧为主。而今,乡村有了蔬菜种植、土鸡养殖、牛羊育肥、蔬菜加工、品种改良等产业。

沁城农闲时人们三五成群蹲墙根晒太阳的状况已成旧皇历,人们开始懂得怎样进入市场。目前已有六百四十名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年底还有一千人外出务工。在采风中,我有意问了问牛副书记,如今沁城还有没有农闲时喝酒吹牛、打牌“垒砖”的人,牛副书记回答得很干脆:现在少多了。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可爱、智慧、好客的沁城人,但愿你们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鼓舞下,乘强劲的第二轮援疆东风,走出“世外桃源”,投入绚丽多彩的世界,用你们的善良真诚、勤劳智慧创造出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