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共关系学
8051900000025

第25章 公共关系的类型(3)

四、媒体关系

媒体是英语media的汉译,一般指社会上的新闻、传播机构或工具,其中包括报纸、杂志、书刊、广播、电视、通讯社、互联网站等等。在社会分工中,新闻、传播媒体是专门从事向社会公众传播新闻和各种信息的。就新闻、传播媒体作为组织的外部公共关系公众而言,它一方面是组织的公共关系对象——公众,另一方面又负有将组织的有关信息扩散、传播出去的社会责任。由于新闻、传播媒体具有的信息传播功能直接关系到组织的信息扩散及它在公众舆论中的形象,所以媒体关系就很自然地在组织外部公共关系事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离不开传播媒体,这就自然地与新闻、传播媒体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了。正因为如此,组织对媒体关系的成功与否也就主要取决于以下两点。

1.组织的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是否熟悉、了解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新闻、传播媒体机构的工作方式。这一点对组织与新闻媒体搞好关系至关重要,如果公关从业人员对此了如指掌、稔熟于心,那就能运用新闻媒体开展更有效的工作。这样的公关人员能主动向新闻、传播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能不失时机地召开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能积极提供方便以配合新闻媒体人员的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到新闻、传播媒体对组织的支持。此外,有经验的公关人员在广告设计上、自身宣传文章的措词把握上,也常虚心听取媒体朋友的意见,以便用最佳的宣传内容与形式,通过最佳的传播载体,获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2.组织能否正确对待新闻媒体关于本组织信息的传播。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如何对待有利于本组织的信息传播(如表扬性报道),二是怎样看待不利于本组织的信息传播(如批评性报道)。总的说来,组织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主动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事实,包括媒体人员可能误解或不甚掌握的事实,态度恳切地、实事求是地把事情的缘由和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在此前提下,对有利的报道应保持冷静、谦虚,将其作为本组织继续发展的动力与契机,切忌头脑发热,忘乎所以;对不利的传播应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正视舆论,尊重新闻、传播媒体,并及时、主动地将组织的最新发展情况或补救措施提供给有关人员,以获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

五、社区关系

社区是社会学里的一个概念,意为具有社会功能的一定地理区域,如乡镇、街道和居住小区或小区群等,是人们共同拥有的生存空间。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离不开一个具体的社区,也必然要与社区公众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具体如当地社区的主管机构、居民及其他组织等。对社区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组织在相关社区的生存、发展和它的整体形象,不容丝毫忽视的。

在一个社区内,组织常常是颇具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社会成员。

许多组织的社区关系重点应着眼于尽可能满足该社区对它的基本要求。这方面的工作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1.组织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自身活动对社区其他公众正常活动的影响。例如组织应该努力做好废水、废烟、废气的“三废”控制与治理,努力减少噪音,十分注意安全生产,为自己树立一个有责任感的社区成员的形象。

2.组织的经济、文化、科研等活动应努力先立足本社区,然后扩及外地,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视当地公众为最基本、最直接的顾客,了解其动向与需求变化,尽可能予以满足。大量实例证明,立足本地常是一个组织向区域、全国以至世界市场拓展的前提与基础。

3.尽可能将组织内部非生产性、专业性的文化、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使社区公众都能分享。同时,适当安排社区内公众参观本组织,以使他们对组织的性质、活动有更深了解,便于维护长期和谐的关系,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4.积极承担社区内的公共事务或公益活动。比如捐助或修建公共设施(如公园、道路、风雨亭、室内菜场、图书馆等)、维护社区治安、出资组织或赞助文艺表演或体育竞赛、提供义务性的专业服务、兴办第三产业等。这不但能施惠社区公众,而且大大有助于提高本组织的美誉度和整体形象。

六、股东关系

股东关系就是组织与投资者的关系,多存在于营利性组织(如股份公司、合资企业等),但事业团体组织(如博物馆、科技工作者协会等)与赞助者、基金会的关系也可归入这一类。股东关系在西方国家公共关系中是一热门课题,因为它们的股份公司或股份企业普遍存在。我国在解放前也有不少股东关系,解放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后基本消失。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改革的深入,特别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成百家股份公司的股票在上海、深圳两地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股东关系已日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股东是股份公司的财政支持者,它为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基础。股东关系的基本目的就是稳定已有的股东队伍,吸引潜在的投资者。根据这一要求,在股东关系上有如下处理要点。

1.尊重股东的主人翁意识。股东一旦投资,就意味着其利益与组织休戚相关,便很自然地萌发出主人翁意识。在涉及股金运用和组织发展的问题上,应让股东享有决策层享有的知晓权利。平时也应建立经常的信息通报关系,让股东充分了解、关心组织运营及业绩情况。

2.吸收和激励股东参与组织经营活动。组织应积极鼓励股东献计献策,并激发股东身体力行,既做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又做它的宣传者和推销者。

3.保证股东应有的经济权益。这里含有两点意思,一是及时地发放真实的股金红利或增配股,二是切实保障股东享有退还或转让股金的权利。

如果能切实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那么组织就能较好地搞好股东关系。

七、竞争对手关系

对手关系常常又是同行关系。一般说来,同一种行业所面临的原料、市场、技术、设备、信息等情况基本是一致的,彼此间有着密切相关的利害关系,相互间很自然地会形成一种竞争关系。过去中国有句俗语叫“同行是冤家”,这典型地概括了这一现象在历史上的表现特点。

社会上同行间的竞争法则,跟自然界一样,也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就使得同行关系显得比其他对象公共关系更为复杂一些。

在有些地区和行业,同行关系常表现为你死我活的竞争,有时为了压住对手或击垮对手,同行间还不惜采取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不当手段。这方面的事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小说《东风化雨》对英商邓禄普洋行如何不择手段打击上海某华商橡胶厂作了典型描述。而当代美国“柯达”与日本“富士”彩色胶卷间的竞争,更为许多人所了解。我国的出口贸易在有些行业也经常出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现象,什么“全国一盘棋”,什么“要尊重游戏规则”,可以全被抛在脑后。其实,同行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的,他们的利益可以是相通的,所以如何处理好竞争对手的关系,如何把这种关系首先作为伙伴关系来处理,有着战略意义的。

考虑到我国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国情,组织在处理同行竞争关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切实把握正确的竞争目的。同行组织间竞争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你追我赶,友谊竞赛,以谋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尽管彼此间竞争都是为了提高各自的经济效益,但它们的基本目的仍是为社会多作贡献。因此,应在竞争中牢牢把握正确的目的,而不能单从本位主义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倾轧对手,搞垮同行。

2.竞争的手段应光明正大。我国同行组织间的竞争决不能违背社会公德,采取尔虞我诈、互挖墙脚、损人利己的伎俩,这种竞争即使取胜也是不光彩的。应该提倡以科学经营管理、改进技术设备、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等正当方式展开竞争,从而能使胜者心地坦然而成为表率,败者心悦诚服而奋起直追。

3.竞争不忘协作交流。同行组织间虽是竞争对手,但由于彼此根本利益一致、最终目的一致,竞争对手同时又是伙伴关系。双方完全可以在共同目的的基础上,既竞争,又合作,可以相互交流技术成果与经验,可以支援人力与财力,可以共同研究解决专业难点等等。这从表面看来与竞争不相干,其实这是另一种意义的竞争,或者可说是提高了竞争的层次,因为能主动协作交流的一方最起码在形象、精神竞争上占了上风。

八、国际公共关系

运用公共关系的意识与原理来处理国际交往,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还是一个尚有许多潜力可挖的公共关系领域。这一关系的宏观层次与国与国的外交关系相通,比如在1987年11月,当时的苏联政府就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国际公共关系活动,其对象是美国。当时,美、苏正要缔结中导条约,苏联政府为在美国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公众舆论,首先派出一批由科学家、艺术家、宇航员、学者组成的先遣队,到美国后立即积极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无论是召开记者招待会,还是参观、访问,还是在与美国各方人士的接触中,皆表明和平愿望,宣传改革。在戈尔巴乔夫偕夫人抵美后,又利用接受采访、参观市容、接见儿童等各种场合继续有目的、有中心地宣传其和平主张及改革方针。这次国际公共关系活动非常成功,正如法新社1987年11月30日电讯所指出:戈尔巴乔夫已成了美国的超级明星。人们认为他是一位把精力集中在公开性、改革和和平问题上的年轻有为、先进的领导人。国际公共关系的这一宏观层次当然是值得重视的,如申办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重大体育赛事时就应高度重视这一点。

我们在这里着重论述的是它的中间层次——也就是一般组织与外国公众的国际公共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各国及地区皆不可避免地卷入国际市场的漩涡。一方面跨国公司从数量到经营范围都发展得非常迅猛,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及服务活动也成为每一国家与地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形势的推动下,国际公共关系势必成了有关组织跨国经营业务的主要活动。国际公共关系活动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在本国境内与外国组织及公众打交道,比如某饭店经理要接待国外的客人来店食宿;二是在外国境内与外国组织与公众发生关系,例如某企业产品打入了某国市场,并且在该国建立分厂以进一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由于国际公共关系的最大特点是与国外组织及公众打交道,因此其活动的开展除了应遵循一般的公共关系活动原则外,还应在对自身特点及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应树立组织的稳定形象,建立国际交往的牢固信誉。从事国际公关的专业人员应重视制定长期、成熟的规则,循序渐进,切忌大起大落、一日三变。他们必须明白,与他们打交道的都是国外组织、国外公众,自身组织形象稳固与否及信誉好坏对自己扩大国际影响与开拓国外市场均有直接关系。

2.组织在确定工作目标与行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国外公众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历史等背景因素。一般原则是“入乡随俗”,因人因地而异,不能“强人所难”,以自己好恶为取舍标准。例如,受欧美青年女子青睐的时髦服装或化妆用品就很难在阿拉伯国家打开销路,为东南亚国家人民喜爱的“白象”商标就不受英国人欢迎(因“白象”英文为white elephant,有笨重无用之物的意思)。如此等等,皆值得有关人员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