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应明又说:“假如上天不肯给我很多福分,我就多做些善事来培养我的福分;假如上天用劳苦来困乏我,我就用安逸的心情来保养我疲惫的身体;假如上天用穷困来折磨我,我就开辟我的求生之路来打通困境。假如我能做到以上各点,上天又能对我如何呢?”这就是“守半守缺”的人的处世观。外在条件不好,就用内在条件来弥补它,外在环境有缺陷,内心就用道德来填充它,用道义来开通它。这样做了,即使仍然存在缺陷,结局却能超越圆满。
做人最可贵的地方是有觉解、有了悟。功名富贵、是非得失等等境相对于人生来说,只不过是外在的装饰,不可与人生内在的圣德尊严相提并论。所以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迩?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人生为什么一有缺陷就拼命去补足呢?正因为我们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我们的未来才有无限的生机和无限的可能性。这何尝不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多好,多美妙。
成功人生的开示
一个人生前努力追求圆满,离开人世后什么也带不走,最终只是“究竟无得”。如果能自知自足,自然就会领悟到“满窒清风满室月,坐中物物见天心”的悠然境界。做人做事,“缺胜过圆,半胜过全”,“万事全多缺,人生半最佳”。
“一半一半,也能成就”,这是台北一位国学大师对成功人生的开示教诲。他说:
世事都是“一半一半”的:白天一半,黑夜一半;陆地一半,河海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贫穷一半,富有一半……随着时移世迁,一半一半虽然互有消长,却无法使这“一半”全然统治那“一半”,就因为如此,人生才有无限的希望,才有许许多多的成功路径。
世间原本是“一半一半”的,我们不必强求自己在某一个领域里出人头地,也不必抱住一棵大树不肯撒手,因为还有另一方天地等待我们去开拓,还有许多空白等待我们去填补。
我们明白自己只有“一半”,就能虚怀若谷,接纳另外一半;就会有自知之明,努力精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人虽然在种族、职业、地位上有所差异,但是只要我们肯随顺因缘,在自己“一半”天地里克尽职守,奉献心力,对人类同样能有所奉献。
当两个“一半”有所冲突时,我们必须衡量轻重,有所取舍。例如:有人为了学业而耽误了恋爱时光;有人为了事业而放弃了家庭建设和温馨;甚至有人为了正义和民族尊严而舍弃了宝贵的生命……世事虽不圆满,但只要你取舍得当,同样能在“一半”中如愿以偿。舍弃了这“一半”,另“一半”会更丰富、更多姿多彩。
在“一半与“一半”之间,只有选择,而不能全得,选择不得当就会适得其反。有人为了功名利禄,只知道争先恐后地汲汲钻营前面那“一半”,而忽略了后面这“一半”,殊不知前面那“一半”世界里已经被拥挤得杂乱不堪了,到头来东撞西撞,只能撞个鼻青脸肿,乃至粉身碎骨。也许只有在吃了大亏时,才能回头再来看看后面这“一半”,这“一半”似乎显得清静,没有前“一半”那么诱人,然而,当你实实在在走进这后“一半”世界中时,你就会觉得:这“一半”天高地阔,天清地爽,一切都实实在在,都能投缘。这也许就是古人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吧。
这位大师还以自身的经历告诫我们说:“好的一半,能带动全部;坏的一半,也会影响全部。”世间上,“一半”是正义的,“一半”是非正义的;“一半”是正的,“一半”是邪的。所谓:“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成邪。”例如,“法轮”一词本是佛教中用来比喻自然变化规律的,但在“法轮功”圈子里,却成了害人的邪法。所以,我们必须以智慧来洞察这“一半”和另“一半”的世界,明辨是非、黑白、正邪。不但要坚持这“一半”,谨防误入那“一半”,还要以这“一半”去改变、净化那“一半”,让好的“一半”,带动全部。
有首电影歌曲唱道:“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人们常说:“男人的成功有女人的一半。”“一半”与“一半”有它的互融性和互补性,没有这“一半”,也就没有那“一半”。惟有打破执著和偏见,“一半”与“一半”之间沟通协调,互相合作,才能得到幸福,才能取得成功。
清朝李密庵曾写过一首“半半诗”,表达了“一半一半”的悠然境界:
看破浮生半百,半生受用无边;
半残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鄣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寒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子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一半让将人间;
半思后代与桑田,半想阉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且半。
人生最可贵之处在于大彻大悟,所以一半一半。必须是大彻大悟的一半一半。大彻大悟,我们才能消灭贪婪占有之心,才能消灭是非毁誉之心,才能消灭荣辱得失之心。
争名夺利,不如抱残守陷;穷奢极欲,不如乐道怡心。这旬古训的确不假。所以,又有一位不知名的人士也做了一首“半半诗”,堪称做人做事的方圆之道、“圣经”:
参透乾坤只半,识得人生难全。
天道好缺而恶满,何为碌碌求圆。
半贫半富半安足,半命半天半偶然;
半痴半聋半糊涂,半真半假半疯癫;
半用半舍半行藏,半智半愚半圣贤;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梦半神仙;
半有半无半苦乐,半荣半辱半因缘。
一半尽在于我,一半听任自然。
识得半的玄机在,世间到处总悠然。
活出人的品质
“世人都是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他们被什么东西拴住了、缠住了、卡住了,这东西就是功名利禄。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就越美妙滋润。
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幅具有魔力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没法逍遥与自在。没有功名利禄,于是乎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又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了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了功名利禄。人生就在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能品尝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纯的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人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人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人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人们搞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长此以往,谁也活得不开心,谁也活得不舒坦。
古诗中说:“好的东西不能像磐石一样坚固,所得到的虚名又有什么用?”对做人来说,不能突破个人的名利观念,就会有一种功利思想的存在,因而不能惟道是从,惟义是行。一心为了求名求利,难免陷入“形与影竞走”的境地,以致形体疲劳不堪,无法再有振作的时候。
想创造英雄业绩,就得有圣贤的胸怀,才能显得伟大。我们现代人所进行的事业,也必须有圣贤的胸怀,要突破名利观念。老子说:“名声与身体哪个亲?身体与货物哪个多?得与失哪个利害?所以过分的喜爱必然有很大的浪费,过多的储藏必然有极大的丢失。”这确实为至理名言。
诸葛亮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他能越过名利关的心得之言。我们能突破名利观念,自然能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自然懂得,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道理。
《贤文》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利,不顾天理。”这是古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记述,也是对人们道德行为的导向。葡子说:“好利恶害,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为之道则异。”每个人都喜欢利益,不喜欢祸害,这是人的共性。但小人见利忘义,得利忘害;君子则趋义避利,不取无义之财。东汉乐羊子,偶尔拾到一块金子,拿回来交给妻子,他妻子看后说:“听说有志气的人不饮盗泉之水,因它名声不好;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因不愿接受侮辱;可你竞为一块金子而败坏自己的名誉。”乐羊子听后非常惭愧,赶紧将金子丢掉。
古代齐国有个人,走到金店前,突然伸手抱走了柜台上的一锭金子。被捕后,他却说:“我当时只看到金子,根本没有看到别的人。”这跟世上许多为满足私欲不顾道义的人有什么两样?然而真正的君子并不是不爱钱、不懂钱财之用处的傻瓜,而是明白如何赚取应该得到韵钱。君子在该得的钱财面前,当仁不让,绝不会被小人当作木头劈;但是在不义之财面前,却能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孟子》上记载了有关孟子的一则故事:齐国国王派人送给孟子一百斤金,被孟子拒绝。第二天薛国送来五十镒金,他却接受了。孟子学生陈臻不解其意,十分奇怪,问道:“如果说昨天不接受齐国的金子是对的话,那么今天接受薛国的金子就应该是错的,反过来,今天是对的,那么昨天就是错的,这里有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在薛国的时候,当地发生了战争,国王让我为之考虑设防的事,因此我应该接受我劳动所得的报酬。对于齐国我没做什么事,却赠金给我,显然是想收买我,你在哪里见过君子是可以用金钱来收买的呢?所以,辞而不受,或受而不辞,在我来说,都是根据道义来确定的。”
钱财,每个人都需要,每个人也都希望有所拥有。因为它是物质生活的一种体现,人们要改善生活,就必须获得钱财。但是取财不可行不义之道。莎士比亚说:“把金钱当上帝,金钱就会像魔鬼一样来整治你。不用劳力获得的东西,只有‘贫困’。”处世,明白什么是该做的就去做,什么是不该做的就不去做,往往会活出人的品质。
做个惜福的人
《唐语林》中有两则吃饼的故事。
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及割肉,割完之后,用面饼揩手上的肉汁,太宗不作声,眼睛斜视着他。不知是这位宇文士及有节俭的习惯还是因为感觉到芒刺在背,总之是不动声色地用饼揩好手,然后从容地把这块饼吃下去了。那一边太宗也松了一口气。到了唐玄宗这一辈,国家已经很富裕,宠妃还享用万里飞骑送来的荔枝,但他本人却也很舍不得一块饼。这一回割肉的是太子李亨,他也用饼擦手上的肉汁,玄宗也一直盯着他看,大为不解。太子慢慢地举起大饼,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玄宗非常高兴,对太子说:“福当如是爱惜。”“福”在古代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中国语言中有“惜福”一词,就是从爱惜粮食这个意思上来的。
为人处世,应有勤劳节俭、冰清玉洁的操行。也只有勤俭,才能永保廉洁;只有冰清玉洁的操行,才能长久处世。守住节俭并依此修持,时运不济时可以独善其身,富贵时可以善待天下。守住了勤俭,就足以风范于人间,风范于世道。勤就不缺乏财物,俭就知道节余;劳就能进益,节就能知足,这是古代人惜福的方法。在勤、俭、劳、节中,俭是首要的。
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因为想念成吉思汗创业的艰难,到草原上挖来一盆青草,放在皇宫御座前,他告诉群臣们说,这是节俭草,后世子孙应懂得勤俭的道理。元英宗硕德八刺曾经在御用大安阁看到先祖的遗物,衣服都是用普通的木绵鲂织而成,上面还打了补丁,英宗感慨地说:“祖宗创业维艰哪!身上穿的衣服也这样节俭,我哪里敢奢侈呀!”
宋代的永宁公主,曾经穿着一身豪华的高贵打扮来拜见皇上,皇上说:“从今以后不要这样打扮了。”公主笑着说:“这又能花费多少钱?”皇上说:“作为皇帝的女儿都如此奢华,宫廷里必然效仿起来。宫里人人都绫罗绸缎,京城市面上的高档服装价格就会抬高。京城里的高档服装价格太高了,百姓们必然追求利益。你生长在富贵的家庭里,应该知道珍惜福分,不能生出不好的念头来。”
人生福禄,都有定数。珍惜福分的人,福常有余;暴殄天物的人,福常不足。所以老子以俭为宝贝。并不只是生活中应该懂得节俭的道理,如果所有的事情懂得节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吃喝上节俭,可以养护脾胃;在嗜好上节俭,可以集中精力;在语育上节俭。可以调养气息;在应酬上节俭,可以养身安神;在思虑上节俭,可以少生烦恼;在欲望上节俭,可以清心养德。凡事减省一分,便增益一分。这虽然是持身之道,也不失为处世之道。
俗话说,身在福中要知福。知道自己现在过着一种不愁衣食的生活,是一种难得的福分。不要小看这福分,不要浪费这福分。一方面要知足,一方面仍要尽量节俭。这样才不会养成奢靡颓惰的习惯。日后才可以有足够的准备去应付各种不同等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