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的艺术
8032800000053

第53章 方圆处世顺其自然(11)

俗话说:“多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对经历过艰苦的人来说,尽管现在生活富裕,但仍应念念不忘过去的艰苦困难的日子。这样,做人才可以知足,才可以安分,才可以不敢松懈地继续努力,也才可以保住既有的财富。

旧时,许多长辈告诫子女们说:“老天爷给每个人安排了一定的福分。如果你小时候把福分享用光了,老的时候就会穷苦。”这句教诲对今天的每个人都适用。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福分,慢慢享用,不要挥霍。“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年轻时刻苦一点,年纪大的时候。就多一点享福的可能。至低限度,俭朴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人多有一点力量去适应各种环境。

知足是上帝赐予的幸福

江苏华西村掌门人吴仁宝,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自从他接管华西村之后,华西村在全国率先成为“电话村”、“彩电村”、“冰箱村”、“管道煤气村”、“空调村”、“别墅村”、“轿车村”。当地村民给他的评价是“身体过硬、思想过硬、作风过硬,华西人离不开他”。多年来,吴仁宝恪守“不领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高额奖金”的“三不”原则,就连华西镇人民政府每年批准他拿80~100万奖金,他也分文不取。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吴仁宝意味深长地说:“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这句话体现了吴仁宝事业成功后的豁达胸怀和“身外物,不奢恋”的知足心态。

每每谈起知足,人们总以为那是人的惰性流露,其实不然。知足,是一种成功处世的艺术,它源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丰富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熟。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有民谣说穷汉无隔夜之粮,不过思米一斗,后来发迹为官,则“八品九品官太小,三品四品仍嫌低,当朝一品为宰相,又想南面当皇帝……”得陇望蜀,也许是“人之常情”。前些年有得意小说家大肆宣扬“过把瘾就死”之类的人生宣言,但真的“过把瘾就死”,他那一点点要求是不算高的;可是偏偏这些人过上一把瘾还是不肯死,还是要折腾,还要继续过瘾。谓予不信,则请看那些“因嫌乌纱小,致使枷锁扛”的人物,有谁只肯“过一把瘾”的?

欲望本无止境,人追求高一点的生活目标,为之奔波忙碌,这在人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但生活所能提供给欲望的满足却总是有限的。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假如一个人处处以“足”为目标不懈追求,那么他所得到的结果将是永远的不足;如果一个人以“不足”为生活的事实予以理解和接纳,那么他对生活的感受反倒处处是足的。

知足人的处世艺术正是表现为足与不足的调和平衡。知“不足”所以知足;不知“不足”,所以不知足;“不足”,可以知足;不知足,便总是“不足”。由此可见,知足就是一个人自觉协调人心无限欲望与现实有限条件两者关系的过程,它用什么来协调?用“知”来协调。足不足是物性的,而知不知则是人性的。以人性驾驭物性,便是知足;让物性牵制人性,就是不知足。足不足在物,非人力所能勉强;知不知在我,非贫富所能左右。

唐伯虎有诗说:“钓月樵云共白头,也无荣辱也无忧;相逢话到投机处,山自青青水自流。”如果人人都能了悟“山自青青水自流”的境界,自然万事不求人了。“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这样又有什么可求?又有什么可求不得?又何必徒自贬抑,自招屈辱?陶渊明的诗中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是智者自知自足。

节俭的人必定知足。老子说:“金玉满堂,也无法永远守住。”既然有了外在的东西,也不能有所依恃。吕坤说:“凡是在于我的,都是分内的;在于天、在于人的,都是分外的;人要明白内外的区别,在内缺一分,便不能成人;在外得一分,就要知足。”做到了知足就能无处而不自得,无处而不自安。

宋代的处士魏舒,甘愿隐居不愿做官,他曾经赋诗表露自己的心迹,诗中写道:“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宋真宗多次下诏书聘请他出山为官,魏舒都婉言谢绝,他请来使转告皇上:“九重丹诏,休教彩凤衔来;一片闲心,已被白云留住。”宋真宗尊重他的意愿,于是不再打扰他。魏舒最后安逝于深山岩石之间。“一片闲心,已被白云留住”这就是自知自足,加强内在修养的功夫。

清代“天基老人”石成金编了几首吟咏知足的诗歌,值得一读:

知足歌,知足歌,柜垣何必要嵯峨。

茅屋数椽蔽风雨,颇堪容膝且由他。

君不见世间还有无家者,露处沙眠可奈何。

请看破,莫求过,竹篱茅舍常知足,

便是神仙安乐窝。

(上咏居室)

知足歌,知足歌,衣裳何必用绫罗。

布衣亦足遮身体,破衲胸中保太和。

请看破,莫求过,鹑衣百结常知足,

胜佩朝臣待漏珂。

(上咏衣服)

知足歌,知足歌,盘餐何必羡鱼鹅。

蔬食莱羹聊适口,欣然一饱便吟哦。

君不见世阊还有无粮者,爨冷烟消可奈何。

请看破,莫求过,粗荼淡饭常知足,

鼓腹遨游傲太初。

(上咏饮食)

幸福是需要比较的,它没有标准,没有止境,而只是看你对它的认识如何,以及看你对它做怎样的解释。知足是上帝赐予的幸福,知足者经常有富裕感。纪德说:“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在于为了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之中寻出快乐。”

用平淡克服贪婪

佛经《大庄严论经》中有一则关于贪得无厌的老婆婆的故事。

昔时,释迦牟尼住在舍卫国园糖舍时,一位老婆婆背着装满了酒的瓶子过来,她沿路津津有味地吃着答麻林度的甜果实,不久感觉舌干口燥,就到附近人家的井边,请求女主人给她一杯水喝。由于她吃的答麻林度的甜味尚余留在嘴里,所以觉得那水如蜜一般甜,她很感激,便问:“啊,好甜!太太,能不能用我的酒交换你的水?”女主人听了这位好奇的老婆婆的话,就答应说:“好啊!”于是拿水和她交换。

老婆婆带着水瓶回家,马上又喝那甘甜的水,结果水平淡无味,她以为是自己的舌头有问题,又再饮了几次,仍未感觉有何味道,因此她唤来亲族知己试饮,没有一个人认为那水有特别之处。他们纷纷劝她:“老婆婆,你喝了如此不干净的水,有伤身体哟,到底你是从哪儿弄来的这些水呢?”至此老婆婆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自己吃了答麻林度的甜果实再喝水,方误以为水是甜的,她非常懊恼竟将酒白白送给了人家。

在这世界上,类似这样因嗜欲太深而蒙受重大损失的,大有人在。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食、色,都是嗜欲,此外的一切金钱物质享用,也都是“嗜欲”。“天机”是智慧,是灵性,以庄子的看法,一个人如果欲望多,他就缺少智慧与灵性。

生活中,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嗜欲成癖了。如能减少一分嗜欲,就减少一分苦恼,也就多了一分真趣。人能做到绝嗜弃欲,苦恼也就会渐渐消失,天机也就会慢慢健全。思虑足以伤神,嗜欲足以伤身。所以老子说:“见素抱扑,少思寡欲。”黄石公说:“杜绝不良嗜好,禁止非分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又说:“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宗教家教导人们修心养性,躬身处世,保身养世之道,其宗旨在于节制嗜欲,减少思虑,弃除烦躁,杜绝尘劳,省精保神,炼性全真。寥寥数语,做起来却不容易。然而它的基本功夫,也是最初的入门要诀,全在“平淡”二字。

在一个到处充满了诱惑的纷繁世界里,欲望是可卡因、是美酒,而平淡是矿泉水、是清茶。安守平淡的生活,并且能以平淡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诱惑和干扰,让自己的灵魂安然如梦,这样的人,于别人是湖泊一样的宁静,于自己是云朵一样的轻松。

安守平淡,并不是不求进取,并不是无所作为、放弃追求,而是以一颗平常的心态来安然对待人生。诸葛亮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过着一种恬淡寡欲的生活方式,心境才能冷静、思虑才能悠远。平淡,能使人心静如明镜,少受灾难。

古代有位哲士,曾经赋诗说:“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也缓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必问闲人。”

一位原不识字,后因悟道而会做诗的石匠吟咏道:“省事心常逸,无营心更忘。庸人多自扰,痴客为人忙。性癖交游少,疏狂与趣长。日长无俗事,高枕乐羲皇。”

《福寿全书》中说:“万种疾病的毒根,皆源于一个浓字。浓于美色,就会产生虚弱的毛病;浓于货利,就会产生贪婪的毛病;浓于功利,就会产生造作的毛病;浓于名声,就会产生偏激的毛病。唉!浓这个病毒对人的伤害太深了。怎样化解这个病毒呢?我这里有一个药方,它的名字叫‘平淡’!”

《多少箴》中说:“少饮酒,多喝粥。多吃蔬菜,少吃肉食。少开口,多闭目。多梳头,少思虑。少群居,多独宿。多藏书,少积玉。少求名,多忍辱。少求福,多行善。少烦恼,多欢笑。少动念,多修行。便宜不可再得,好事不如无。”

《坐忘铭》中说:“常沉默气不伤,少思虑烛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媚无谄,不执可圆可方。不贪即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