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当医生
7897700000035

第35章 防治宝宝焦虑症

儿童应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可是有些宝宝却总是多思多虑、忧心忡忡,妈妈们对此不可大意,要警惕这些宝宝出现情绪障碍,患上儿童焦虑症。

1.宝宝焦虑症的发病情况

(1)多发生于认真、胆小、多虑性格的女孩中

这些宝宝平时表现温顺,守纪律,自尊心强,克制力强,对周围事物常常十分认真,又过分紧张。

(2)诱发因素

常由于手术、躯体疾病、亲人死亡,或其他严重刺激事件而诱发。

(3)病中或环境改变时多发

慢性病程,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中,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过分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常因一些微小事情而过度焦虑,烦躁不安,担心及害怕,甚至哭闹。在陌生环境中,在处理不熟悉事物时,更易出现焦虑反应。

对待学习十分认真细心,老是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到新学校遇到新同学时,害怕与新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惶惶不可终日。

(4)其他身体症状

伴有睡眠障碍、做噩梦、讲梦话、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多汗、尿频、便秘、头昏、乏力等身心病症。

2.宝宝焦虑症的表现

(1)濒死感觉

此时出现强烈的窒息感,于是用频繁的大透气来求得生命的延续。表现为呼吸急促,张大嘴巴不断地大透气,心跳加快,全身冷汗,面色发白,焦急万分,形如哮喘病急性发作。也被称为过度换气。

(2)惊恐状态

表现惊恐不安,全身震颤,形如大难临头,垂死挣扎,十分可怕。

(3)急性发作的时间为几小时到一日

发作时间长短与诱因及暗示有关。

例如:玲玲6岁时哥哥因游泳不慎淹死,玲玲怀念朝夕相处的哥哥。除忧虑万分之外,还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哥哥淹死时挣扎的痛苦情景。虽然当时她并不在场,但她总是把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有关水底镜头,拼凑起来虚构,像放电影似地一幕幕在脑海中掠过,她悲痛失眠,担心自己也遇上意外,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小心翼翼。久而久之,每当玲玲想到哥哥蒙难之时,就出现不正常的神色,显得紧张惶恐,浑身大汗淋漓,一口接一口地深呼吸,呼叫救命,拼命地挣扎。给予“抢救”及暗示后,情况逐渐缓解,并说:“我想到哥哥在水中透不过气来时,我就越想越怕,越想越难过,自己的气管好像也给什么卡住了。”

3.宝宝焦虑症产生的原因

(1)模仿成人的焦虑

儿童喜欢模仿成人,特别是家长或老师这些和他十分亲近的人,常常被他模仿,如果这些人有焦虑症,就可能引发宝宝的焦虑症。

(2)家长的危险警告

家长因为过分担心,常给子女一些多余的劝告、威胁、禁令等,使得儿童整天焦虑不安。

(3)家长对宝宝倾诉难题

有些妈妈视子女为自己的“知心人”,向子女倾诉许多家中的经济问题、婚姻问题等。如有的妈妈向儿子倾诉她对丈夫的种种不满,而一个年幼的儿童是无法理解这些复杂问题。在这种矛盾重重的处境下,儿童易于产生焦虑。

(4)家长和老师过分苛求

有些妈妈对于儿童做的任何事情,总是表示不够满意,反复提出要求让其做得更好一些,而这些高标准的要求常常超过儿童的实际能力,就这样逐渐地儿童对自己也觉得不满意,对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要求出现焦虑反应。

(5)家长和老师的过分放纵

家长对儿童过度地放纵,也会导致焦虑。对儿童应有明确的具体要求,才会使他们更有安全感。没有一定的限制,儿童往往会不知道他们活动自由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因此也会出现焦虑。

(6)过度惩罚

经常的或强烈的惩罚,常常会使儿童产生焦虑。因惩罚常常是对肉体的伤痛,或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如嘲笑、蔑视等,这些惩罚会使儿童害怕恐惧,当他不能完成预期的任务时,对将会受到的惩罚感到十分焦虑。

(7)缺少成功机会

如果学校课程的设置没有考虑到儿童的能力,而且又缺乏灵活性,无法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由于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担心自己无法去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而会出现焦虑、害怕的状况。

(8)个人生活的探索

在少年时期,对个人生活的探求,如何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怎样克服自己的弱点,如何适应此期自己的躯体及社会生活的变化等,也可成为焦虑的诱因。

总之,不良的环境,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或加重儿童焦虑反应的重要原因。

4.宝宝焦虑症的处理

首要问题是改善环境及教育方式,家长和老师需废除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对超负荷的过高要求,达不到要求时的严厉惩罚,以及家长过分地溺爱等,均应加以纠正。对儿童从小应循循善诱,根据不同的年龄、智力水平等,给予恰当的要求,从小帮助儿童学会克服困难,建立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对于预防及治疗焦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症状较明显者,则应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可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或行为治疗,如系统脱敏治疗等,疗效较好。

对于家庭环境特别不良者,可采用短期住院治疗,以打断恶性循环。

药物治疗主要是服用抗焦虑剂,如地西洋2.5~5毫克,每日1~2次,利眠宁5~10毫克,每日1~2次,症状消失后,即可停药。一般需服用数周。对于轻症患儿,仅采用心理治疗即可,不必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