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当医生
7897700000034

第34章 防治宝宝恐惧症

有些宝宝晚上不敢独自在房间里玩,更不敢一个人去上厕所。每当夜幕降临时,就寸步不离地缠在家长周围。家长们多认为这样的宝宝胆小,但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让宝宝胆大一些。甚至有的家长抓住儿童怕黑的特点,把他们关在暗室中或夜间推到户外来进行惩罚。殊不知,这样做不但会加重宝宝的恐惧心理,甚至会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1.宝宝恐惧症的表现

(1)宝宝正常恐惧

正常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发生恐惧、害怕,其害怕的对象多种多样,如怕虫、怕火、怕陌生人、怕贼、怕黑暗。一般来说,儿童常常对客观存在的某些危险,或可能发生的危险表现一时性的恐惧反应,可表现为惊叫、回避等情绪反应,甚至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面色苍白、浑身发抖等生理反应。但事过境迁,可以释然,且随着年龄增大而渐渐减少或消失。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婴幼儿中十分常见。

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恐惧表现年龄害怕的对象。0~6个月:巨大的声响,失去支持。6~9个月:陌生人。1岁:与亲人分离,外伤,上厕所。2岁:想像中的“鬼怪”,死亡,强盗。3岁:狗,孤独一个人。4岁:黑暗。

6~12岁:上学,外伤,自然灾害,社交。13~18岁:外伤,社交。19岁以上:外伤,自然灾害,性的问题。

一般来说,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恐惧现象,比较短暂,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这种恐惧很少持续1年以上,多数在3个月内消失,这类恐惧一般表现不甚严重,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2)宝宝病理性恐惧

另有少数儿童的恐惧属于病理性,这类儿童的恐惧心情十分严重,明显地干扰了儿童的正常行为,患儿整天沉溺于恐惧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例如:有位名叫王伟的儿童,害怕老鼠,有时严重到“谈鼠色变”的程度,不仅看到真老鼠,即使提到纸老鼠,就会出现惊恐及回避反应,还可伴有心跳加速、呼吸变快、出冷汗等自主神经系统的症状。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情绪,尽管知道不对。这类恐惧与年龄无关,存在的时间也较久,还可伴有焦虑反应及强迫症状。

2.引起宝宝恐惧症的原因

有人认为是素质性因素,有人发现同一家族中类似患者较多,另有人认为是亲子关系发生了问题所致。20世纪60年代以后,有更多的学者通过临床或实验室进行研究,提出通过观察、学习的方式,也可建立恐惧症。例如某处社会秩序不好,常有流氓犯罪活动,妈妈在谈到流氓犯罪活动时,则表情恐惧,儿童经常看到妈妈的恐惧表情,虽然自己从未见过流氓,但一听人提流氓一词,也同样表现恐惧。

总之,儿童可以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学习方式,建立对某些事物的恐惧。恐惧对象众多且复杂,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事物,例如:怕天灾、怕鬼怪、怕与家长分离等;也可能是十分具体的东西,例如:怕狗、怕老鼠、怕蜘蛛等。焦虑情绪也可以导致恐惧,且两者可以互为影响,造成恶性循环。

3.宝宝恐惧症的治疗

从小对儿童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提倡讲科学,讲道理,不要对儿童采取用神鬼、山怪、关黑房子等恐吓的手段。从小培养宝宝养成勇敢、镇静情绪的习惯。家长、老师也要注意不无故怕这怕那,以免对儿童起了不良的示范作用,更不应该用关暗室及推到户外来惩罚儿童。

心理治疗是治疗恐惧症的主要方式,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与行为治疗,后者尤为有效。行为治疗可采用系统脱敏法、示范法、操作性处理法、阳性强化法等。

帮助患儿松弛情绪、克服焦躁,对恐惧症的治疗十分有效。对伴有的焦虑情绪,可同时给予抗焦虑剂治疗;如地西泮2.5~5毫克,每日服1~2次,可连服数月。

一般说来,恐惧症的预后较好,10岁以下儿童的恐惧症恢复较快,青少年期的恐惧症,也较成人期的预后好。给予治疗常可加速其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