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61

第261章 花犯

周密

水仙花

楚江湄,湘娥再见①,无言洒清泪。淡然春意。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漫记得、汉宫仙掌②,亭亭明月底。冰丝写怨更多情,骚人恨,枉赋芳兰幽芷。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③?相将共、岁寒伴侣④。小窗净,沉烟熏翠袂⑤。幽梦觉,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

“注释”

① 湘娥:即湘妃,喻水仙。再见:即再现,一本作“乍见”。② 汉宫仙掌:汉武帝造金铜仙人,铜人以手掌擎盘以承甘露,此借以比水仙之形象。③ 国香:人多以兰为国香,此则以水仙为国香。黄庭坚《次韵中玉水仙花》诗:“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④ 岁寒伴侣:松、竹、梅为“岁寒三友”。⑤ 翠袂:一本作“翠被”,非;此喻水仙绿叶,“翠袂”是。

“语译”

在楚江岸畔,传说中的湘妃再现了,她默默无言地洒下了清泪,只露出一丝淡淡的春意。她徒然地独倚在东风里,满怀的情思又能寄给谁呢?凌波仙子踩过的水路,是那么的清冷,仿佛春天里也能给人以无边的秋意,她的微步带起了片片香云。我不经意地想起,她也有点像汉宫中的铜仙,高擎着承露盘,亭亭玉立于明月之下。

仙子以冷弦来倾诉幽怨,实在情更丰富;相比之下,《离骚》的作者就枉自将怨恨寄托在香兰幽芷上了。水仙的春思是那么的悠远,有谁能赞叹欣赏这堪称国香的名花的风味呢?配得上与她为伴的,怕只有松、竹、梅这“岁寒三友”了吧!她悄立于明净的小窗边,沉香炉的香雾熏着她翠绿色的长袖。当我从一场幽梦中醒来时,灯光下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枝沾着点点清露的倩影。

“赏析”

南宋末,咏物词盛行,其中咏水仙者尤多,周密此词乃其佼佼者。周济《宋四家词选》云:“草窗长于赋物,然唯此及琼花二词,一意盘旋,毫无渣滓。他人纵极工朽,不免就题寻典,就典趁韵,就韵成句,坠入苦海矣。特拈出之,以为南宋诸公针砭。”对此词的评价是很高的。

上阕先写水仙花的风姿神情,都是以花拟人来描绘的。用以作比的有湘妃、洛神和金铜仙人。但有主有次,并不罗列凑合。花名水仙,自然以拟水中仙子为主,而其中又以郑重置于篇首而点出其地其名来的“楚江湄”之“湘娥”为主;从曹植的《洛神赋》中,作者只借其“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名句句意而融入湘妃故事之中。湘妃乃传说中帝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嫁为舜妃,因哭舜而血泪染斑竹,故写成“无言洒清泪”,以切水仙沾露带水的特点。说她高贵矜持,“淡然春意”,不招蜂引蝶,虽怀“芳思”,而“独倚”无寄,皆关合人与花双方。花生于清浅之水中,遂称其地为“凌波路”,“秋无际”,从“冷”字引出,是感觉,是境界,非真谓秋天也。既说“凌波微步”,按出处当接“罗袜生尘”意,而生长水仙之处,无尘埃而却有清香,故变其词曰:“香云随步起”。“汉宫仙掌”之比,因铜人所擎之露盘与水仙之花形相仿,又“亭亭”玉立于“明月底”以承夜露,故有此联想。高观国以《金人捧露盘》词调咏水仙花,亦此意。不过,联想再好,在此词中也毕竟是次,不宜喧宾夺主以碍前喻,故曰“漫记得”,表示仅仅是不经意地想到、随笔带出而已。

下阙前半,由实转虚,重在借花抒情,写花之神韵品格。过片先承上比喻而想像其为湘灵鼓瑟,以诉怨情。非有意要贬抑骚人,为的只是说水仙花之风情韵味,还远在兰蕙、白芷之类香草之上。“春思远”二句,即点出其闲远幽独、孤芳自赏的高格调,以问句形式慨叹之,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感情。进而说水仙可与松、竹、梅“岁寒三友”为伴,更是从时令角度强调花之操守了。最后,再由虚转实作收。作者所赏之水仙,毕竟只是盆景,故置其于窗明几净之中,且焚香以供之。“翠袂”像其绿叶披垂状,仍关合女性形象。直至末三句,才摒弃任何比拟,直描其原形。“幽梦觉”时,本当惆怅,忽见“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遂因有此花为伴而大觉欣慰,写来何等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