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60

第260章 曲游春

周密

禁烟湖上薄游①,施中山赋词甚佳②,余因次其韵。盖平时游舫,至午后则尽入里湖,抵暮始出断桥,小驻而归,非习于游者不知也。故中山亟击节余“闲却半湖春色”之句③,谓能道人之所未云。

禁苑东风外④,飏暖丝晴絮,春思如织。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漠漠香尘隔,沸十里、乱丝丛笛⑤。看画船、尽入西泠⑥,闲却半湖春色。柳陌,新烟凝碧,映帘底宫眉⑦,堤上游勒⑧。轻暝笼寒,怕梨云梦冷,杏香愁幂⑨。歌管酬寒食,奈蝶怨、良宵岑寂。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

“注释”

① 禁烟:旧俗寒食禁烟火。② 施中山:名岳,字仲山,吴人。③ 击节:表示称赏。④ 禁苑:南宋建都杭州,西湖一带因成皇宫园林,故称禁苑。⑤ 乱丝:许多弦乐器。⑥ 西泠:桥名,在里西湖西头。⑦ 帘底宫眉:指楼中丽人。⑧ 游勒:骑马的游人。⑨ 幂:覆盖,罩住。

“语译”

西湖上皇家园林外,东风送暖。游丝和飞絮在晴空飘扬,勾起人们稠密如织的春天的梦想。那些莺莺燕燕的丽人们,你约会,我等待,惹恼女儿心情的事,偏都发生在绿叶的深处和花丛的缝隙间。隔着漠漠杂芳香的尘埃,十里西湖,仿佛沸腾了,弦乐声乱、箫笛争鸣。待看到画船纷纷进入西泠桥,往里湖去后,顿时半湖春色都无人观赏,被闲置了起来。

垂柳道上,新叶烟濛濛地呈现出一片碧绿,映衬着绣楼上珠帘下画着宫样眉毛的佳人和骑着马儿在湖堤上行走的游客。淡淡的暮色降临,已令人感到寒意,我怕如云的梨花梦中觉冷,溢香的杏花也蒙上愁绪。歌管之声为寒食节而起,怎奈蝴蝶怨恨良夜过于寂静了。啊!满湖碎月映成的波光,正摇动着花影,我怎么才能去湖上一游呢?

“赏析”

此词写西湖春游的情景。如小序所言,是次韵友人施岳之作而作的。施词云:“画舸西陵路,占柳阴花影,芳意如织。小楫冲波,度曲尘扇底,粉香帘隙。岸转斜阳隔,又过尽、别船箫笛。傍断桥、翠绕红围,相对半篙晴色。顷刻,千山暮碧。向沽酒楼前,犹系金勒。乘月归来,正梨苑夜缟,海棠烟幂。院宇明寒食。醉乍醒,一庭春寂。任满身、露湿东风,欲眠未得。”无疑,施词不及周作之有灵气。

词的头三句,先写湖上东风送暖,丝飞絮扬,天气晴好,此正寒食清明时景色。“春思如织”一句,承前启后,引出青年男女双双对对恋爱的情景。“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为避人耳目也;而西湖之春色,亦由此而带出,此又施岳笔下所无者。然后说游人密而乐声喧,遣词造句,都极富表现力。再后二句,是周密得意处,不但小序中提到,其《武林旧事》中也说:“都城自过烧灯,贵游巨室皆争先出郊,谓之探春,至禁烟为最盛。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若游之次第,则先南后北,至午则尽入西泠桥里湖,其外几无一舸矣。弁阳老人有词云:‘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盖纪实也。既而小泊断桥,千舫骈聚,歌管弦奏,粉黛罗列,最为繁盛。”

下片由湖面而转入写“柳陌”。以“新烟凝碧”四字写柳,说到生长阶段与形状,而重点突出其翠色之鲜艳,故下用一“映”字。“帘底宫眉,堤上游勒”,本乃人事,又于写景中带出,与上片方法相同而方向相反。全词在时间上是不断推移的。先写白昼,在船入西泠时是“至午”,此“轻暝笼寒”已傍晚,故气温降低。“梨云梦冷,杏香愁幂”,本是景物,现在不但拟人,说它“梦”说它“愁”,在前面加了一个“怕”字,则又是从抒写自己的情绪心态中带出,可见没有一笔是板滞的。“歌管”句,是《武林旧事》中所说的“小泊断桥”景象,并至此点出“寒食”。末了写西湖夜色之诱人,先用“蝶怨”作反衬。“碎月摇花”四字,写得湖面波光粼粼如见。“怎生见得”一问,心羡湖上良宵美景之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