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59

第259章 玉京秋

周密

长安独客,又见西风,素月丹枫,凄然其为秋也。因调夹钟羽一解

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①。画角吹寒②,碧砧度韵,银床飘叶③。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④。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虫能说。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⑤。翠扇恩疏⑥,红衣香褪⑦,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⑧?

“注释”

① 蜩:蝉。② 画角吹寒:原无此句,唐圭璋《词学论丛·读词三记》谓:《钦定词谱》卷二十四据《词纬》引周密《洲渔笛谱》此词,“晚蜩凄切”下尚有“画角吹寒”一句四字,今补。③ 银床:白石井栏。④ 秋雪:指芦花。⑤ 琼壶暗缺:晋王敦酒后,咏魏武乐府“老骥伏枥”,以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见《世说新语》。⑥ 翠扇恩疏:用班婕妤《怨歌行》以团扇自比事,见史达祖《玉蝴蝶》“恨随团扇”注。⑦ 红衣:荷花。⑧ 倚:原作“寄”,今从《词综》卷十九、知不足斋丛书本《洲渔笛谱》改。

“语译”

烟濛濛的水面,一望辽阔,残阳的余晖,还留在高大的树林间,傍晚时寒蝉叫声凄切。画角吹起阵阵寒意,青砧传来有节奏的响声,白石井栏旁不时有枯叶飘落。在梧桐树的阴影下,冷露沾湿了我的衣裳,我折得已凉天气的芦花,就常常赋诗吟咏这秋天里的白雪。叹息昔日的别离太轻率了,我满怀幽怨的心事,大概只有石阶下悲鸣的蟋蟀才能说得出来。

客子有秋思在心,吟唱起凄楚的商调曲便情不自胜。怨歌调长,我边唱边打拍子,不知不觉将玉壶都敲出缺口来了。如翠扇恩疏而被弃,莲叶已所剩无几,似红衣时久而香消,荷花也都已凋谢,最初之盛终于变得一无所有。冰肌玉骨,享受西风之清爽,恨就恨在正当新凉好时光,却在闲极无聊中度过。听哀怨的箫声传来,恰似呜咽,是谁在淡淡的月色下,倚着西楼吹奏呢?

“赏析”

这首词画出了一幅客子秋思图。

说它是图画,理由之一,也因为作者在词境创造上,极注意多种色彩的运用。烟水微茫、残照辉映,梧桐有阴,芦花似雪;更有“画角”“碧砧”“银床”“翠扇”“红衣”“淡月”等等,真所谓秋色斑斓,丰富多彩。

然而图画无声,文字则能描写声音,在这一点上,作者又竭力将词变作一幅有声画。你看,蝉鸣声、吹角声、敲砧声、落叶声、砌虫声、吟唱声、击节声、吹箫声,几成万籁俱鸣,恰似一篇《秋声赋》。

作为词的主干的感情,则是客思和离恨,紧扣住小序开头所说的“独客”二字。我们毋须追究其因何作客淹留,与谁离别相思;这种情绪,正因为泛,才成为泛写秋天的一种最主要、最带普遍意义的色调,亦即所谓“凄然其为秋也”。

“玉骨西风”。当即是其“轻别”之伊人,而箫咽西楼者,又另有其人,不过为闻声更增添遐想愁思而设;其境界略似杜牧的《南陵道中》诗,诗云:“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