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的含义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产品及相关信息由发出地到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二、物流的职能
物流的基本职能从总体上说是从事商品实体运动,与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活动。因此,建立和健全必要的储存、运输基础设施,是发挥物流职能的前提条件。
(一)运输职能
由于商品产地与销地之间存在着空间的背离。有的商品是甲地生产,乙地消费;有的商品是国外生产,国内消费;有的商品是城市生产,农村消费;有的商品是农村生产,城市消费。所以要使消费者或用户买到所需商品,必须通过运输使商品从产地到达销地。因此,物流的运输职能创造着物流的空间效用。它是物流的核心。不少人说物流就是商品运输,也正是从运输的核心地位角度来分析问题的。
(二)保管职能
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存在着时间上的不均衡。农副土特产品大多是季节性生产,常年消费;日用工业品大多是集中生产,分散消费,这就使商品流通的连续进行,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要克服这个矛盾,必须依靠商业储存来发挥作用。通过商业储存,才能保证商品流通连续地、均衡地顺畅进行,才能使商品连续地、充足地提供给市场。所以说,保管职能创造着商品的时间效用,是物流的支柱,虽然,商品储存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但这种停滞状态是由产品的产销方式和产销时间决定的,它是商品流通的物质保证,是商品流通所必需的。正如马克思在分析商品流通与商品储存关系时指出的:“商品停滞要看做商品出售的必要条件”,并断言,“没有商品储备,就没有商品流通”。在商品储存中还必须对商品进行主动养护,防止商品在储存期间遭受各种损失。
(三)包装职能
要能使商品实体在物流中通过运输、储存环节,顺利地到达消费者手中,必须保证商品的使用价值完好无损。因此,商品包装职能十分必要。合适的商品包装,可以维护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使商品在一定条件下不至于因外在因素影响而被破坏或散失,保障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包装职能是运输、储存职能发挥的条件。
(四)流通加工职能
由于商品产销方式的不同,生产性消费一般要求大包装、单花色、单规格、散装件,而个人生活消费则需要商品小包装、多花色、分规格、组合件等,这就需要在流通中进行必要的流通加工,才能适应商品销售的需要。
流通加工是在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运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商品质量和实现物流效率而对商品进行的再加工。流通加工的内容包括装袋、分装、贴标签、配货、数量检查、挑选、混装、刷标记、剪断、组装和再加工改制等。流通加工职能的发挥,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克服生产单一性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提高商品的适销率。
(五)配送的职能
配送是指按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中心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配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其重要性应与运输、保管、流通加工等并列。它与运输职能的区别在于,在商品由其生产地通过地区流通中心发送给用户的过程中,由生产地至配送中心之间的商品空间转移,称为运输,而从分配中心到用户之间的商品空间转移则称为配送,而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流通加工职能,采取配送方式,它通过增大订货经济批量来达到经济进货,又通过将用户所需的各种商品配备好,集中起来向用户发货,以及将多个用户的小批量商品集中在一起进行一次发货等方式,尤其适应当前各地出现的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连锁商店的兴起,提高了物流的经济效益。
(六)信息职能
如果把一个企业的物流活动看做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中就包括两个子系统:一个是作业子系统,包括上述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具体的作业功能;另一个则是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是作业子系统的神经系统。企业物流活动状况要及时收集,商流和物流之间要经常互通信息,各种物流职能要相互衔接,这些都要靠物流信息职能来完成。物流信息职能是由于物流管理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功能是保证作业子系统的各种职能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创造协调效用。
小资料
第三利润源
“物流冰山”说由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他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他把这种情况比作“物流冰山”。
效益背反说是指在物流领域,经常会出现经济的不经济,不经济的经济行为等经典的经济学悖论。例如,包装每少花1 分钱,这1 分钱就必然会转到收益上来,即包装越节省利润越高。但是产品进入分销渠道后,过分简单的包装会降低产品的防护效果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而造成一定损失;反之,在包装的多投入,往往会换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扩大产品销售、增加利润收入的美满结局。
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物质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资源领域。在物质专业领域,起初是大自然提供的廉价原材料、燃料;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节约消耗、综合利用、资源再生乃至大量人工合成资源而获取。这样取得的利润,称为来自“第一个利润源”。在人力资源领域,最初是廉价劳动,其后则是科技进步,采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样取得的利润称为来自“第二个利润”。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提升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逐渐被重视,称为“第三个利润源”。第三个利润源的有效性,已经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得到证实。
三、物流决策
(一)运输决策
1.合理运输原则
商品运输工作,要遵循“及时、安全、经济”的原则,做到加速商品流通,降低商品流通费用,提高货运质量,多快好省地完成商品运输任务。
(1)及时
就是按照客户要求的时间把商品运往消费地,及时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缩短流通时间的手段是改善交通,实现运输现代化。但对于商业部门来说,关键是交通工具与货物的衔接,及时发运商品。同时做好商业部门之间的委托中转,及时把商品转运出去。
(2)准确
就是要防止商品发生差错事故,保证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把商品准确无误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商业经营的特点是商品品种繁多,规格多样。一件商品从工厂交货到抵达消费者手中,中间要经过不少环节,稍有疏忽,就容易发生差错。发运商品不仅要件数准确,规格也不能错误。因此,准确无误地发运和接运商品,降低差错事故率,是商业运输工作需要认真注意的一个方面。
(3)安全
就是在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它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能力。如果商品因运输或装卸不当而失去使用价值,那就成为无用之物。商品在运输中的安全,一是要注意运输、装卸过程中的震动和冲击等外力的作用,防止商品的破损,二是要防止商品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变化等自然原因所引起的商品减量和商品变质。尤其对石油、化学危险品、鲜活、易腐商品、易碎流质等商品,加强安全运输更为重要。
(4)经济
就是以最经济的方法调运商品,降低运输成本。降低运输成本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合理运输以节约运输费用。即企业选择经济合理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尽可能减少运输环节,缩短运输里程,力求花最少的费用,把商品运到消费地。此外,还应提高商业部门运输设备和运输工具的利用率,加强对运输设备和运输工具保养,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影响合理运输的因素
(1)运输距离
运输既然是商品在空间上的移动,或称位移,因此,商品移动的距离即运输里程的远近,就是决定其合理与否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物流部门在组织商品运输时,首先要考虑运输距离,尽可能实行近产近销,避免舍近求远。
(2)运输环节
在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运输是一个很主要的环节,也是决定物流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运输业务活动,还需要进行装卸、搬运、包装等工作,多一道环节,就需要多花很多劳动。所以物流部门在调运商品时,对有条件直运的,尽可能组织直达、直拨运输,使商品不进入中转仓库,越过一切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由产地直接运到销地或用户,减少二次运输。
(3)运输工具
企业要根据不同商品特点,分别利用铁路、水运或汽车运输等不同运输方式,选择最佳的运输线路,合理使用运力;改进车船的装载技术和装载方法,提高技术装载量;使用最少的运力,运输更多的商品,提高运输生产效率。
(4)运输时间
对物流来说,为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及时满足顾客的需要,时间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运输不及时,不仅容易失去销售机会、造成货物脱销或积压。同时,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停留时间过长,也容易引起商品的货损货差,增加物流管理费用,降低运输效率。因此,在市场变化很大的情况下,时间问题更为突出。所以在物流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运输时间,要抢时间,争速度,要想方设法加快货物运输,尽量压缩待运时间,使货物不要长期徘徊、停留在运输途中。
(5)运输费用
运输费用占物流费用的比例很大,是衡量物流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组织合理运输的主要目的之一。运输费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商业物流企业或运输部门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影响销售成本。目前,由于我国交通运输紧张,出现了运输难、运费高的问题。
上述因素,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有的还相互矛盾。如在一定条件下,运输时间短了,费用却不一定省或运输费用低了,而运输时间却又长了。这就要求企业进行综合分析,寻求最佳运输方案。在一般情况下,运输时间快、运输费用省,是考虑合理运输的两个主要因素,集中体现了物流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3.合理运输的方法
(1)分区产销、合理运输
就是对品种单一、数量较大的大宗商品,如煤炭、粮食、木材、食盐、食糖、肥皂、火柴、纸张、水泥、石油等,按照近产近销的原则,在产销平衡的基础上,划定商品调运区域,制定商品合理流向。商品流向就是把商品从生产、分配、调拨、仓储和运输路线,以及运输工具方面固定下来,防止商品盲目乱流,消除不合理的对流运输、迂回运输和过远运输。对于供应市场的日用工业品来说,除纸张、火柴、肥皂等大众商品外,在开展合理运输时,既要坚持近产近销的原则,又要根据市场需要,注意搞好商品的品种调剂,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2)直达、直线运输
直达运输是指把商品从产地直接运达到要货单位的运输,中间不需要经过各级批发企业的仓库的转运,直线运输是指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采取最短运距的运输。直达、直线运输是合理组织商品运输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可以减少商品的周转环节,消除商品的迂回、对流等不合理运输,从而减少商品的损耗,节省运输费用。品种简单、数量很大的商品或需要尽可能缩短周转时间的商品,应尽可能采取直达运输。
(3)“四就”直拨运输
“四就”直拨,是指就厂直拨、就站直拨、就库直拨和就船过载。
就厂直拨,是将商品由生产厂家直接发送到要货单位,一般日用工业品多采用这种形式。就站直拨,是将到达车站或码头的商品,不经过中间环节,直接分拨给要货单位。就库直拨,是将由工厂送入一、二级批发企业仓库的商品,由批发企业调拨给要货单位或直接送到基层商店。就船过载,是将到达消费地或集散地的商品,在卸船的同时,装上另外的船,分送给要货单位,中间不再经过其他环节。“四就”直拨,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协作,才能做到及时、准确、安全、经济。
4.运输工具的选择
(1)铁路运输
铁路是运输量大、速度快、运距长、连续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公害小、成本比较低的现代化运输方式。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主要依靠铁路。铁路运输一直是我国运输事业的骨干运输方式。
(2)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和普遍的短途运输方式。汽车运输虽有成本高、载运量小、耗能大、劳动生产率低等不利方面,但对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投资少,机动灵活,货物送达速度快,货物无须换装就可直达指定地点,便于开展门到门运输。可广泛服务于地方与城乡的商品流通。公路运输还可深入目前尚无铁路的地区,这是其他运输方式所不能代替的。
(3)水路运输
水路运输是使用船舶及其他水上工具通过河道、海上航道运送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水路运输又可分海运和内河运输,海运又有沿海和远洋运输两种。水路运输有运载量大、运费低、耗能少、投资省,可不占或少占农田等优越性,但受自然条件限制,水路运输又有连续性差、速度慢,联运货物要中转换装等不利因素,延缓了货物的送到速度,也增加了货损、货差。水路运输适用于承担运量大、运距长的大宗货物。
(4)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的运行速度最快,航线最直,但运费高、运量小、耗能大。我国目前的航空运输线只能负担各大城市和国际交流,旅客运输、报刊邮件和急迫、鲜活贵重物资的运输。
(5)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是一种新型运输方式,具有大量不间断运送、安全可靠、运输能力大、维护比较容易、自动化水平高、投资省、占地少、经济合理、一般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等技术经济特点,在液体、气体运输中占有很大的优势。目前,我国的管道运输主要用于输送石油、天然气、煤气等。
做一做
某市一公司选择了八条线路进行运输试验,平均运距123 公里,公路运费每吨高于铁路84.5%,即10.14 元,但公路运输每吨可节省搬运费8.19元,节省包装加固费3.78元,该市铁路待运期平均25 天,公路5 天,按日用百货每吨价值4 000元,日利息万分之四计算,可节省利息32元,公路运输每吨可减少运输损失3.6元。综合计算,应该选择何种运输工具?
(二)仓库决策
在产品实体分配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仓库。通常成品仓库在本企业,批零仓库是中间商的仓库。企业要考虑是否需要中转仓库。如果企业有较多的客户,不仅分散,且购买次数多,每次批量小;或到该地路途遥远,交通诸多不便,就应设置中转仓库,以便及时供应、防止脱销。
仓储决策需要决定以下问题:
中转仓库的数量。仓库多,可减少运输成本,更好地及时供货。但是修建或租赁仓库需要投资或租金,增加分销成本。
中转仓库的地址。合理选址可以减少仓库数量,降低分销成本,又能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中转仓库的类型。即决定是自建仓库还是租用仓库,主要取决于两者费用的比较。
(三)库存控制
对于生产经营企业来说,适当的库存也是关系到其营销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问题。
库存量过大所产生的问题:增加仓库面积和库存保管费用,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造成资金呆滞,既加重了货款利息等负担,又会影响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收益;造成产成品和原材料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闲置,影响其合理配置和优化;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库存量过小所产生的问题:造成服务水平的下降,影响销售利润和企业信誉;造成生产系统原材料或其他物料供应不足,影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使订货间隔期缩短,订货次数增加,使订货(生产)成本提高;影响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和装配时的成套性。
所以企业应该在保证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量经常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掌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总费用;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1.进货时间的决策
进货时间决策,其目的是确定适宜的进货时间,从而既能保证销售需要,又不必因库存过多引起不必要的开支。订货点法是进货时间决策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两次进货期间商品储存量会因销售而减少,为保证商品供应,当商品储存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再进货,否则就会脱销。这一水平的存货量就叫做订货点。订货点取决于订货到交货时间间隔的长短,商品销售速度等因素。
订货点=日均销售量×备运天数
若面临的不稳定因素较多,还应该确定一个安全库存量,以备不测。
订货点=日均销售量×备运天数+安全库存量
(注:备运天数是提出进货到货物入库的间隔天数)
2.进货数量的决策
经济进货批量的确定,既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又要使库存费用最小。一般地,企业多使用下列公式来计算经济进货批量。
EOQ为经济进货批量,P为每次进货费用,A为产品年需求量,C为单位商品年存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