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欧阳修诗词选
7582900000012

第12章 再和明妃曲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题解】

此诗作于仁宗嘉祜四年(1059),当时欧阳修在汴京任职。明妃,即王昭君,西晋时为了避晋文王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妃。是年,王安石写了《明妃曲》二首,为历史上的昭君和番事件作翻案文章。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刘敞、曾巩等都有和作。欧阳修的和诗也有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本诗立意新警深刻,是作者以议论为诗的代表作。【句解】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诗歌开头简叙昭君故事。汉宫中的这位佳人,不被天子所赏识。于是她决定自请和番,随着汉家的使者,远嫁到了匈奴。“单于”,匈奴语中对王者的称谓。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死后,又按匈奴习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雕陶莫皋单于。这样一位深宫中美貌的佳人,本来应该为君王所宠爱,但昭君却连天子的面都见不到,只能远嫁异方他族。这几句诗叙事极其简练,其中又暗寓褒贬,隐含着诗人为昭君命运感到的不平。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昭君这样的绝色美人天下罕见,一旦失去,再难以重新得到。即使汉元帝杀了画工毛延寿等人,又于事态有什么补益?据后人记载,毛延寿玩弄诡计,使得昭君不能见赏于天子。在后人笔下,毛延寿往往作为一个奸邪的形象出现,被认为是造成昭君远嫁悲剧的罪魁。毛延寿被杀,常被认为是奸人罪有应得的下场。但欧阳修认为,即使杀了毛延寿,昭君已经远嫁,依然于事无补。王安石的《明妃曲》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是为毛延寿抱不平。欧阳修这里却指出汉元帝此举的无谓和可笑,立意又高了一层。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这几句纯是议论,是全诗的中心。后宫本是天子耳目所及的地方,昭君却遭受了这样的冤屈。汉天子是这样的昏聩无能,怎么能制服万里之外的夷狄!汉朝没有更好的良策来处理和匈奴的关系,只好靠和亲这样的办法,以牺牲一个女子的幸福来换取和平,又有什么颜面来夸耀汉家女子之美呢?“夷狄”,古时为历史所限,对少数民族带有污蔑性的称呼,这里指匈奴。

“耳目”两句实际上是借题发挥,跳出昭君的哀怨,将尖锐的批判矛头直指造成昭君悲剧的真正决定性人物汉元帝。因为有前面几句叙述的铺垫,这里的翻案之笔显得并不突兀,相反,却因其议论的深刻精警,令读者回味无穷。宋诗有别于唐诗的一大特征是长于议论,本诗可谓典型。但后代也有些人一切以唐诗为范本,认为宋诗中这样的议论方式不可取。如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三中,就讽刺这几句是“书生讲章”。这样的文艺观未免狭隘。殊不知以议论入诗,长于理趣,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汉计”句,实际上是借批评汉代对外和亲政策的不高明,暗寓对宋王朝当时对外政策的批判。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这几句又转为描写和抒情。昭君离开汉宫时,悲伤的泪水滴落在花瓣上。黄昏时节,狂风骤起,落花飘零。这洒有昭君泪水的花朵,又会漂泊到什么地方去呢?美人和花在文学中总是互为象征的。作者此处以汉宫落花来比喻昭君,那样的美丽,命运却不能自主。等待美人和落花的,都是漂泊不可知的命运。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末尾两句抒情中带有议论,仿佛是对昭君的劝慰:古往今来,著名的美人大多薄命;你就不要对着春风叹息自己的不幸了吧。历史上的红颜多不幸薄命,才士又何尝不是多遭磨难?这里也带有诗人对自己际遇的感叹。

【评解】

昭君出塞是古典诗歌中著名的题材之一。古往今来,以此为题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有咏昭君的诗篇。面对这样前人已经一再写过,并且已有许多优秀作品的题材,后代诗人如何从旧题中翻出新意呢?而王安石和欧阳修都做到了这一点。王安石的《明妃曲》掀翻旧说,大唱反调。欧阳修则别取蹊径,立意极高。他以议论笔法入诗,但笔墨重点不是写昭君的伤感哀怨,而是批评统治者无能,不能治国安邦,认为这才是造成千千万万和昭君一样的红颜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这样的议论,远高出一般人的见解。欧阳修本人将此诗视为平生的得意之作。据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他曾经非常自信地称本诗是“太白(李白)不能为,惟杜子美(杜甫)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