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欧阳修诗词选
7582900000011

第11章 赠王介甫

翰林风月三千首,

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

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

绿绮尘埃试拂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

相逢樽酒盍留连。

【题解】

本诗作于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王介甫,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神宗熙宁后官至宰相,主持变法。早在庆历六年,欧阳修谪授滁州时,曾巩专门到滁州向他学习古文,并带来了同乡好友王安石的诗文。欧阳修读了王安石的诗文,赞叹不已,认为“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但王安石性格耿介,不愿主动去拜访欧阳修。直到至和三年,二人才在京师见面。当时王安石只是一个群牧判官,然而欧阳修慧眼识人,初次与他相见,就对他极为赞赏,写下这首诗相赠。诗中高度评价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并且对他寄予厚望。

【句解】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这两句将王安石和前朝的名人李白、韩愈相提并论,认为王安石有着李白和韩愈那样的文学才华。“翰林”,指李白,李白在天宝初年曾经当过供奉翰林,故后人称为李翰林;“风月三千首”,指李白的诗歌创作成就,唐代郑谷《读太白集》诗中称美李白诗,说读其诗是“高吟大醉三千首”。“吏部”,指韩愈,韩愈曾做过吏部侍郎,故而被后人称为韩吏部;“文章二百年”,指韩愈的文学创作成就。韩愈是唐代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其生活年代距北宋欧阳修、王安石的时代约二百年。又一种说法是,二百年指唐代历史的长度,晚唐孙樵《与高锡望书》曾云:“唐朝以文索士。二百年间,作者数十辈,独高韩吏部。”这两句诗,分别以作品的数量和作品流传的时间,代表李白和韩愈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具有高度概括性。用前人典故,亦隐化无痕。李白和韩愈是欧阳修平生非常推崇、并在文学创作中学习模仿的对象。这里将王安石与此二人并提,一番爱才倾慕的心情跃然纸上。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上句写自身。作者感慨自己已经渐渐老去,然而他又表示,他努力为国家发现优秀人才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因为衰老而消失。下句写对王安石的殷切期待:在未来的后起之秀中,谁还能够和你一较短长呢?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试拂弦

豪门贵族流连歌舞,都爱争着欣赏新编的歌曲和舞蹈。而高人雅士却更喜爱古雅的古琴,仔细拂去古琴上的尘埃,试调琴弦,弹奏一曲。琴是一种文人化的乐器,往往被文人士大夫用来寄托情志。而抚古琴、弹古调这个意象,在诗歌中也常常成为诗人抒情的象征,比如唐刘长卿《弹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绿绮”,古琴名,相传是汉代梁王赠给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名琴,后来成为古琴的代称。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樽酒盍留连

这两句是说:我早已听到你的文名,只恨无缘相识。如今在汴京相逢,当把酒欢宴,好好畅谈。庆历六年欧阳修在滁州读到王安石诗文时,就赞叹不已;但一直到本年两人才在汴京会面,所以称“常恨闻名不相识”。上句写未见之先,便已如此渴慕;下旬则写既见之后,更是倾心,愿意把酒长谈。作者对王安石的盛情厚意,跃然纸上。“盍”,何不。

【评解】

欧阳修是一位乐于援引人才的文坛领袖,尤其乐于奖掖后辈。比他年长的梅尧臣和比他小一些的苏舜钦,都受到他的大力褒扬。而眉山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包拯、吕公著等宋代名臣,都是因为欧阳修的大力推荐而得以进身入仕的。欧阳修和王安石私交密切。在这次赠诗之后,欧阳修在《再论水灾状))里推荐了包拯、吕公著、王安石等人。从嘉祜元年起,他又多次向朝廷举荐王安石,称他“论议通明,兼有时才之用,所谓无施不可者”,认为可以委以重任。王安石收到欧阳修的这首赠诗后,也作诗答谢:“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奉酬永叔见赠》)

王安石任宰相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大力推行新法。欧阳修虽然也主张政治变革,但是对变法持稳重态度,并不完全认可王安石的做法。他晚年曾建议停止青苗法,后人遂称王安石和欧阳修有嫌隙。其实王安石虽然政治主张和欧阳修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欧阳修本人是终身敬重的。欧阳修去世后,王安石写下深情的《祭欧阳文忠公文》,称欧阳修“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应该说,王安石不愧是欧阳修的知己。而后代有人称王安石高傲狂妄,欧阳修比之韩愈,王尚不满意,以孟子自诩(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这就有曲解之嫌了。清蔡上祥《王荆公年谱考略))对此有详细的批驳。

本诗开篇就高度赞扬王安石的才华,接着写自己已老而王安石风势正足。一以回顾,一以展望,俨然有前辈文坛盟主对后辈才人以盟主之位相许之意。“朱门”两句,写真正的才华不被一般权贵所赏识,惟有真正的知音能够欣赏。末两句写未见相思甚切,既见则欢欣长谈,收结稳重而情意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