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欧阳修诗词选
7582900000010

第10章 奉使道中作(其三)

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

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

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

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题解】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八月,欧阳修作为右谏议大夫,被派往契丹出使,祝贺契丹国母的生辰。正逢契丹兴宗去世,道宗即位,欧阳修被转派为贺登位国信史,出使契丹。到契丹后,因为欧阳修名重当世,受到契丹方面高规格的接待。在出使的途中,欧阳修作了一组诗,共三首。这里选的第三首,表达羁旅之思。

【句解】

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

行客还在沉睡之中做着在家中与家人团聚的梦,凌晨的角声已经吹响,催人早起。“在家”的梦境是美好的,然而旋即被无情的角声惊破。行人身在羁旅中的无奈,由此而见。“角”,古代军中吹奏乐器,声音高亢激厉,作用类似于后世的军号;欧阳修这次出使随从众多,所以有角声为号。

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

出使的人马匆匆起床,都埋怨这角声响得太早。联系上两句可知,“行人”对角声抱怨,不仅是因为角声过早吹响,更是因为角声惊破了他们“方在家”的好梦。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和本诗相比,虽然主人公一为闺中思妇,一为远道行人,但梦境中的欢乐被惊醒的“怨”则是相同的。

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

出使行列的马蹄,终日踏着北方已结冰霜的土地。现在还没有到回途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回家吧,不然,也只是徒然增加伤感而已。这是作者勉励随行人员的话。欧阳修这次出使,八月份出发,十二月末到达契丹,第二年二月回宋。往返都是秋冬季节,生长南方、任官中原的欧阳修见识了北方地区的苦寒天气。作于同时的((马啮雪》具体描写了这次行程的艰苦:“马饥啮雪渴饮冰,北风卷地来峥嵘。马悲踟躇人不行,日暮途远千山横。”“未到”句,既是作者对随行人员的安慰,又何尝不是对自己郁怀的勉强开释。“马蹄”句,既是途中艰苦行路的写实,又暗用了《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的成句。欧阳修推崇韩愈的诗歌,但是并不取韩愈诗诘屈聱牙的一面,而取其平易近人的一面。用典方面也是这样。他很少用生僻的、古奥的典故,他诗中典故的使用安排,经常是在半隐半显之间。这样,读者即使不明白所用的典故,也不影响对诗歌原意的理解。“马蹄”句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这种风格,对稍晚的王安石也有影响。

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末两句进一步勉励随从人员:不要贪图梦中回家的快乐,还是好好赶路吧。清晨踏上征途,前面山路漫漫,还长着呢;你们还是打起精神,继续努力前行吧。言外之意,前路既长,那么在前方的旅途中,对宋地家乡的思念也将更浓。

【评解】

古代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出门旅行尤其是长途旅行,往往伴随着许多艰难险阻。因此,羁旅之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悠久的主题。欧阳修这次出使契丹,虽然贵为皇家使者,带有大批随从,但是长途漫漫,遭遇的又是一生中未曾见过的北方的寒冬,途中一行人的心中还是充满愁绪的。然而这次出使,关系到宋朝和契丹的外交关系。作为出使队伍的首领,欧阳修肩负着国家的重任。他虽然和随从人员一样思念家乡家人,但又不得不负起领导者的责任,努力振奋精神,鼓舞激励同样思乡的从行人员。全诗虽写思乡之苦,格调并不显得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