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欧阳修诗词选
7582900000013

第13章 忆滁州幽谷

滁南幽谷抱千峰,

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

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

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

夜泉声在翠微中。

【题解】

本诗作于仁宗嘉祐、英宗治平年间,是作者在汴京任职时所作忆滁诗之一、表现了对庆历年间知滁州生涯的深情怀念。

【句解】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

诗的开头介绍幽谷的方位和它四周的环境,语言极其精简。“抱”字写幽谷在群山之中的地理环境,非常形象。幽谷是欧阳修滁州诗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胜。关于幽谷如何被发现,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据宋吕本中《紫薇杂记》中说,庆历六年的一个夏天,欧阳修在官合接见同僚。因为有人送来新茶,欧阳修就派小吏去醉翁亭东南隅的醴泉汲水烹茶。小吏路上摔跤,洒了醴泉水,因为偷懒,不想再跑到比较远的醴泉去,就近汲了幽谷泉水回来。欧阳修品茶后,觉得水味很好,但觉得不是醴泉水。他追问汲水的小吏,得知真情后,饶有趣味地带着朋友一起前往。结果发现,这里的风景,是“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瀚然而出”。面对这样秀丽的自然景观,欧阳修很高兴。他令人引泉为池,凿石辟地,建亭其中,就是著名的丰乐亭。

第二句说幽谷中花卉之美。花卉高低错落,远近相映,点缀谷中。欧阳修发现幽谷的自然风景之美后,特意加以人工经营,使得幽谷的景色更加秀丽。庆历六年冬,他在滁州作《谢判官幽谷种花》:“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据《西清诗话》记载,欧阳修在幽谷建亭,让一个姓谢的判官于亭前种花。谢判官请示如何种,欧阳修就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可见欧阳修对幽谷中一草一木的高低位置,都了然于胸。

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上句回忆辛劳经营幽谷的往事。幽谷中的草木花卉,很多都是诗人当年亲手种植的。庆历八年,欧阳修在扬州作第一首“忆滁诗”《答谢判官独游幽谷见寄》,其中说“应怜手种树阴成”。可见诗人毫无官长架子,确曾在幽谷中亲自种植过不少花草树木。

下句是遥想如今幽谷的风景:当年亲手种植的花木,如今该是在春风中自在地花开花谢吧。人生于天地间,不能无情。曾有关系的种种客观事物,尤其能牵动人心。欧阳修对于幽谷中当年精心栽培的花卉,自然也不能无情,在回忆中特地重点提起。但他并不一味陷于对往事的伤感。一个“任”字,显出作者不为外物所拘、洒脱旷达的心境。

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

这里开始由景物写到景中人。当年发现幽谷的主人,而今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满头白发,并因此而感到悲伤。“主人”,欧阳修自称;“华发”,白发。欧阳修头发早白,三十岁时即已出现白发,常常在诗文中以感慨白发来惋惜时光的飞逝。滁州百姓中的老人,还有很多人记得当年的那位太守醉翁,能谈论他的往事。欧阳修在滁州时,实行与民同乐的政策。所谓“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丰乐亭记》)。他当时身为地方最高长官,却愿意和普通百姓一样,徜徉于幽谷的自然美景之间。他希望滁州的“野老”们殷勤不忘的,是身为“醉翁”的欧阳修,而非知州欧阳修。醉翁之名,许多年后尚传说于滁州野老之口,则欧阳修滁州任上官民之间雍雍熙熙的景象,可想象而知。

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诗末以对幽谷泉的怀念作结:谁能替我抚一曲瑶琴,作一支新曲,写出当年夜间所听到的石上流泉的声音呢?欧阳修非常喜爱幽谷泉,在庆历七年春作于滁州的《幽谷泉》中说:“生长饮泉甘,荫泉栽美木。潺湲无春冬,日夜响山曲。”又说:“顾我应可怪,每来听不足。”可见他当年对幽谷泉声的迷恋。今日身在汴京,想再听到幽谷夜泉的声音,已不可能。所以作者展开奇特的想象,希望善琴的友人,能用琴声让他重温群山重叠中泉水的淙淙声响。换句话说,是让琴曲模拟滁州幽谷中的泉水,在琴声中展现深夜泉水淙淙流动的美妙声音。历来诗人描写乐器演奏时,常用水流声比喻乐声,如唐白居易《琵琶行》“幽咽泉流冰下滩”。这里欧阳修反用其意,以琴声的幽静清雅来描绘幽谷泉声之美,可谓别出心裁。“与”,“替我”的略写;“援琴”,抚琴;“写”,作曲;“取”,语助词。“翠微”,青绿的山色,代指青山。

【评解】

幽谷是给欧阳修留下深刻印象的滁州景物。他离开滁州后所写的一系列“思滁诗”中,以幽谷为题的有《答谢判官独游幽谷见寄》和本诗两首。在本诗中,对滁州美好景色的回忆,对当初情景的回味,悲华发的感慨,野老念醉翁的厚意,熔为一炉。全诗写得颇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