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7565800000007

第7章 锤炼尖子生的道德品质(1)

成绩重要,品行更重要

人们常说,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传承民族特有的美德。可见,对于学生来说,不管在学习上有多么的优秀,多么的“拔尖”,都不能“缺德”。

但仔细想一想,在我们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品行,因而造成了许多所谓尖子生的“有才无德”。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本学期开学之初,高二年级进行了文理分班,我们班是理科班,因此在原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几名从其他班级调过来的新同学。其中一个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小涛,学习成绩很好,在我们班排在第四位。一看他的样子就知道他是属于很聪明但很不用功的那类学生。他原来的班主任也说他很有潜力但要看得紧一些,于是我决定先找他谈谈。

第一次谈话是在他到这个班级的第二天晚上,我给他分析了现在的形势,询问了他高一的学习情况以及来到新班级的感受,我们彼此都很诚恳。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我让他担任团支书并鼓励他好好学习。他显然很受鼓舞,郑重地表示他一定会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这次谈话达到了预期效果,我很满意地结束了这次谈话。以后的日子里我仔细观察他,发现他的学习状态很不错,对于班级工作的热情也很高,我感到很欣慰。

事情的变化总是那么突然。周日晚自习的时候,我刚刚走进教室,小涛就找到我说有事情要跟我说。由于教室里说话不方便,我就把他领到了办公室。他的表情有些沉郁,我预感到有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他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您认为我是什么样的学生?”虽然我们相处才两个星期,但我感觉他是一个品质很好的学生,于是我坦诚地说:“我认为你是个很不错、很值得信任的学生。”他紧皱了一下眉头,接着说:“既然您相信我,那我就跟您说件事。”我点点头,示意他坐下慢慢说。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周五晚自习的一个课间,小涛回教室的时候与站在门口的一个男生小A目光相遇,小A带着不满的表情朝小涛的方向走了过来,为了避免发生争端,小涛立即回了教室。晚上小涛就听说小A扬言要打他。可是今天他来上学的时候却听说小A昨天被别人打了。刚刚小A的一个同学冲进我班教室要打小涛,恰好小涛不在教室里。小涛说他现在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请我帮他处理这件事。

“你和小A是什么关系,以前有过矛盾吗?”我问。“我根本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是哪个班的,高一的时候我原来的那个班和他们班曾因为一场足球比赛有过不愉快,从那以后这两个班的学生见面就总是很不舒服,我和他没有任何个人的恩怨。他们一定是误会昨天的事是我干的了!”“那昨天的事是不是你干的?你到底有没有找人打他?”我严肃地问到。“我的确没找人打他,如果真是我找的人,我干吗要主动跟您说这件事呢,我找您就因为我不想惹事!”看着他诚恳的样子和一脸无辜的表情,我相信了他。

我让小涛在我的办公室里不要出来,以免被“仇家”逮到,自己则去找德育主任商量这件事。很快,牵扯到这件事的几名学生被叫到了主任室,主任开始调查事件的经过,我则回到办公室安慰受惊的小涛。事件的调查进行得非常顺利,很快就有了大概的轮廓,为了避免小涛在放学后遇到“暗算”,我和主任商量让小涛先回家以保安全。送小涛出校门的时候我安慰他说:“没什么可担心的,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只要你是清白的,学校一定会还你一个公平。”

事情发展到这似乎应该结束了,但就在学校找到小A调查的同时,一切又有了突变。据见到小A被打的几名同学证明,打小A的人中有小涛的朋友,为了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主任让我把小涛和他的家长一起叫到学校来。小涛到主任的办公室接受调查,我则和他的母亲在办公室里攀谈。我和小涛的母亲都认为小涛一定是无辜的,她相信自己的孩子,我相信我的学生。

经过了两个多小时漫长的等待,事情终于调查清楚了,主任通知小涛的母亲到德育办公室去,又过了半个多小时,我看见小涛低着头跟着母亲走出来。小涛的母亲仅仅说了一句:“张老师,居然真和他有关系!”就流下了眼泪。我的心里也有种说不出的难过滋味,甚至觉得受了愚弄。

原来,小涛在听说小A要打他的消息后感到很害怕,并立刻把这件事跟他的一个好朋友小B(其他班级的一个学生)说了,小B劝他还是息事宁人的好,但年轻气盛的小涛觉得被别人这样威胁很丢面子,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因为顾虑到学校,不能亲自动手,所以由小B出面找了几个社会小青年,来学校认了人,然后在放学后尾随小A到他家附近打了他。

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我的心在颤。这已经不仅仅是小孩子生气打架那么简单,整个过程带有那么点黑社会的意味,这更让我感到不安……

这位教师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成长过程必然充满着尝试和错误,他们的心理尚不成熟,他们的品性正需重视,正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没有错的,但是一定不要忽视了学生的品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目光过分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面,成绩好就一好百好,成绩成了我们评价学生的全部或惟一标准。其实,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事实上学习好的学生的品行并不像我们想象当中那么好,我们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情感方向,我们更应重视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作为完整的人,仅仅有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是教师必须关注的。

培养尖子生的责任心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一日清晨,我开完年级组例会后来到教室门口,忽见一把扫帚“躺”在门口走廊的地上“睡大觉”。我不动声色地把扫帚拿起来,放到了教室后墙的角落里。

早读课后是晨会课,我把这件事在班上提出来了。郭明业、杨小明和季乐三个值日生陆续站了起来,我笑着问:“扫帚是谁扔到外面走廊里的?”三个人都满脸无辜的样子,争着为自己辩护:“我没有!”“不是我!”“我拿回来了!”……我笑了笑说:“哦?我们班的扫帚自己长脚了吗?不是吧!肯定是谁忘拿进来了!老师在这里不想责怪谁,因为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嘛!我只想知道扫帚是谁拿出去的,想了解一下情况,说出来,没关系。”可三人依然无动于衷。我并不着急,又启发起来:“还记得狼和小羊的故事吗?做人一定要诚实呀!只要你大胆承认错误,就说明你是个诚实的孩子,知错能改,还是个好孩子嘛!说吧,到底是谁扔外面的?”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三个学生依然没有一个人承认,三个人都仍在为自己极力辩护着,我一时愕然了,想想他们还是尖子生,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案例中的三个学生明显是缺乏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通俗地说,就是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就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对自己所承担的事情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完成。当自己承担的任务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

上述案例中出现的情况并非偶然,它的形成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剥夺了孩子从小就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如果还是成绩优秀的尖子生,那就更不得了了。因此,对待孩子,家长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穿衣洗脸,收拾房间,整理书包等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被家长一手包办了。就这样,家长在平时为孩子们包办代劳的活动中善意地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使孩子从小就逐渐养成依赖的心理,凡事他们都认为会有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处理好,根本无需自己操心,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就渐渐丧失了责任心。其实,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许多家长竟还盲目地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就是这份“溺爱”,让孩子渐渐丧失了承担责任的勇气。

当然,作为教师,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在为尖子生取得好成绩欣喜的同时,也往往忽略了他们责任心的培养。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国家在飞速发展,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兼具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一个人无论其能力有多高,如果没有责任感,那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没有责任感就不可能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可能认认真真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更不可能有实现远大抱负所需要的坚强意志。所以,在德育教育中必须重视对包括尖子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责任心教育。在这一点上,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老师普遍认为,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会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而感到迷茫,从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容易为其他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而吸引,沉溺在其中。因此,他们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综观西方学校培养学生责任心的方法,其中一个非常有共性也非常有成效的建议便是:让孩子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使他们感到自己行为对集体所产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他们战胜自己的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

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担任老师的助手,帮助老师组织各种活动,以锻炼他们的责任感和能力。他们还让孩子、老师、家长一起参加有组织的社区活动(至少每两个星期参加一次社区活动),定期帮助他人。美国的《培养孩子责任心活动指南》和《助人手册》这两本书,为老师提供了许多适合孩子参加的活动,老师不仅以此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品质,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还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价值。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活动,让学生在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过程中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孩子们也都非常愿意参与,并为自己日渐增长的能力感到自豪。

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中,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看到自己的行为为他人带来的影响,感到自己是为人所属,是有用处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

很多国家的人都十分欣赏德国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认为德国人办事有责任心,言出必行。能够在世界上树立令人尊敬的民族形象,和他们的教育分割不开。德国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觉悟、讲道德的高素质的创造者。他们的老师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父母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使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并把恪守信条、尽心尽责当作一种荣誉。德国的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德国,老师要求学生人人都要有一个记事本,把近期和远期的计划、学习和生活中的事项都预先记录在其中,让孩子们很早就锻炼过一种有规律的生活,让他们学习分配零花钱、支配时间,完成他的学习任务,发挥他的兴趣爱好,其间形成一种井然有序的关系。笔记本有助于学生更加守秩序、爱清洁和准确守时,同时,孩子在周密设计自己时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其自身的周密设计。由此可见,他们帮助孩子确立生活的理智观念,并非是要把他们限制在条条框框之中,而是让孩子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更高境界。

当然,培养学生责任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也像育花一样,需要悉心栽培,否则,就有不开花或者枯萎的现象。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坚持原则,循序渐进。

1.在培养学生责任心时,要坚持细微、严密、长期性原则

我们在培养学生责任心时,要坚持细微性原则。

(1)从细处着手。班主任应从学生身边小事入手,把学生的学习、做事、做人等习惯,细化成各种小事,让孩子人人有事可做,事事有章可循,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2)确定精少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每个学期最多侧重训练三到四个习惯。

(3)确定近小的目标。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如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写作业一项时,要求低年级学生做到专心,不边写、边玩、边吃零食;中年级学生做到独立完成,正确率高;高年级学生做到仔细检查,自觉验证,并建立“错题集”,定期温习等。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业的正确率要在90%至100%,一般的学生可在80%至90%,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在70%或60%、50%等等,只要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或目标即可。

培养学生责任心过程中,班主任还要坚持严密性原则。一是严格检查。结合学生在校一日生活,制定了纪律、卫生、文明、出勤、住校等检查评比制度。设立红领巾监督岗,按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检查,其结果与班级荣誉挂钩。二是坚持不懈。教育的有效性在于教育行为的一贯性,不能随波逐流搞“浮萍式”,要一直坚持做下去。三是矫正训练。习惯培养中更困难的是矫正不良习惯,需要的周期更长。在矫正不良习惯时,要求班主任不能主观、臆断、想当然,必须先弄清楚其正确的标准后再去矫正训练。

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这说明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教育过程,它必须要经过长期、反复、不间断的训练、强化才能形成,21天养成的习惯如果不巩固也会消失,所以班主任对学生每一个习惯的训练最少坚持1个月,以后还要经常提醒,不断巩固。这期间特别需要的是我们老师有足够的耐心随时给予学生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