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7565800000006

第6章 千万别忽略对尖子生的教育(3)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老师真对学生好,学生都能感受得到。”陈老师说,如今他出差到一个城市,只要那里有学生,又得到了消息,都会赶过去看他;而逢年过节,他自己也会经常拜访曾经的恩师,“像20年前的班主任许岳忠老师,他据理力争,使学校为我一个人实行了文理分科。这样的教化之功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为此,陈老师还写了一篇名为《琐记许师三题》的感念文章。他告诉记者,荀子说水积聚多了,就会产生回旋;树叶落了,就成为滋养树根的肥料;学生显达了,就会想起老师。可见学生都是有感恩之心的,只是有些人没表达或不愿表达出来而已。

有记者调查发现,感慨“好学生大多没良心”的教师有明显的“四多”特征,即:普通学校比重点学校多,城郊或乡镇学校比城市学校多,中学比小学多,任课教师比班主任多。对此相关专家分析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些普通学校的教师往往会把全部关爱倾注到几名所谓的“尖子生”身上,因此如果这些“尖子生”日后成功了,而又在情感上忽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的话,后者在心理上就会失去平衡,以至于发出“好学生大多没良心”的慨叹。“我们应该反问一下,到底是谁在制造‘白眼狼’?”有专家表示,“育智”与“育德”的本末倒置,将“高分数”与“好学生”划上等号正是其中的罪魁祸首。

我所认识的一位姓韦的校长也曾如此对我说过:

“我总觉得,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成人,然后才是成才。”韦校长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谓的“差生”反而是幸运的,虽然他们没少挨老师批评,但批评中多少还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对其日后踏入社会有诸多益处。另外,他也提出“好学生大多没良心”的慨叹其实也折射出教育者的失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的优劣,学校要不要加强感恩方面的教育,师生关系到底怎样才是和谐、融洽的等等问题,都需要重新思考。”为此,该中学还定时举行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师德培训,韦校长提出了“激发成就动机,提升教育品质”的发展目标。他说,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到“管理有序,校园和谐;学生有志,业绩辉煌;教师有爱,诲人不倦”,从而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和知心人。

这位校长的话似乎让我们明白,“好学生大多没良心”,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反过来会问,没有良心的学生还是不是好学生?所以这一问题的实质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认定所谓的尖子生或好学生。

如果我们的学校和教师还是习惯于把那些考试成绩出众的尖子学生捧得高高在上,习惯于制造智力发达而情商欠缺的所谓“好学生”,那么“没良心”、“白眼狼”的论调就不会消失。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些所谓的“好学生”其实是我们教师自己制造出来的。好在近年的课程改革尤其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已经在进行“纠偏”了,认定好学生的“尺子”越来越多,这让我们相信有良心的好学生也会越来越多。

要敢于对尖子生说“不”

有位教师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

班委会上,大家都沉默不语。王强是我们班学习委员,成绩优异,在这次全班推举校三好学生的投票中得票也最多,但上周他有一次迟到记录,要不要推举他做三好学生呢?

“王强同学家离学校最远,迟到一次,情有可原。”班长首先发言。

“但作为班委,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如果把名额给他,其他同学会怎么看?”副班长反驳道。

最后,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老师的身上。

到底该不该给他呢?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想起另外一位老师所讲的事例:

他曾是我的“得意门生”,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勤学好问,是所有任课老师公认的尖子生。每当他有问题请教时,我总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讲解。他常常被我当作楷模,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后来,他要到马来西亚求学,临别时我鼓励他:“两年后要在英语上超过我!”两年后,他带给我令人振奋的消息——考入英国诺丁汉大学!

两天后,我又收到了关于他的消息:出车祸死于马来西亚联邦大道——违规横穿马路!

独生子呀!遗体告别仪式上的凄惨无需多言!

我盯着棺木里的他,忍不住“扼腕叹息”:花季般的年龄,真是天妒英才呀!继而又感到一种难言的愧疚,因为我脑海里浮现出了有关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经常穿越校园的草地,为数不少的迟到,偶有的逃避劳动……而我,作为班主任,又何曾为此对他“循循善诱”过?全班同学又何曾为此投过他的“反对票”?任课老师又何曾为此向我打过他的“小报告”?学校又何曾为此“剥夺”过他年年“学生标兵”的荣誉称号?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一个学生,成绩优异了,也就优秀了。”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把知识教好了,也就可以了!”

我们未必会承认我们在这样要求自己和学生,但又有多少教师真正跳出了这个“育人模式”呢?至少案例中的那位老师还没能跳出!

对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教师容易做到严格要求;而对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很难再苛求其各方面的完美,甚至乐于忽略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有时还会“善意”地将其缺点进行美化:丢三落四是学习太忙,偶有迟到是前天晚上“开夜车”,不爱劳动是胸怀大志……殊不知,正是我们的这些“善意”,误导了学生,误导了自己,更玷污了教育!

因此,作为老师,请时刻告诫自己:要时刻告诉尖子生们,真正的优秀应该是全方位的!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否定他们一次,他们便会成长一次。

要敢于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说“不”!

帮尖子生找到生命的意义

某媒体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2001年,一位14岁的少年忽然在黑夜里服毒自杀了。他给父母留下了这样一张字条:

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今天,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

记者采访一个偏远山区的放牛娃。“孩子,你在这放牛为了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之后呢?”“娶媳妇呗!”“娶完媳妇呢?”“生娃呗!”“生了娃呢?”“让他放牛呗!”

人生如此,生存还有什么意义?不如……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得不到答案,这位少年去了,此前,他是班里的班长,学校的三好学生。

大家可能已经从各种媒体上看到过这种类似的报道,那些报道中的主角曾经都是各个中小学的骄傲,都是基础教育的尖子生!可是他们却有一种惊人的相似——蔑视生命,毁灭生命!

我接触过一些中学生,他们忧郁地对我说:“老师,您说活着有什么意思?不就是天天写作业吗?”

我在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本不应该看到的,灵魂的苍老。

当然,他们都没有自杀。但是可以肯定,看不到自己生存意义的孩子,生活质量高不了——无论他学习成绩如何。

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的教育与培养,却让我们的学生对生命如此的漠视?而且,忽视“珍惜生命”这个重要环节的教育又有什么价值呢?

所以,我们教育者有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生存意义。这是生命的支点,比一切学问和毕业证书都重要。

生存有意义吗?

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

我想,生存本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每个人既然活着,就必须赋予它某种意义。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此。动物不是为了意义而活着,它也不会因为找不到意义而自杀。人类为意义而生存,人类生存在意义中。人类吃了智慧果,他再也没有办法“物我两忘”了,他已经醒来,只好活个明白。

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最有意义?

我不知道。我想这也没有标准答案。

但是我知道以下几种生存方式是比较缺乏意义的:

1.按照别人(家长、老师)制定的目标和方式而生存。这是“给别人活着”,不是孩子自己的生活。这肯定没意义。意义是别人的。

2.在封闭循环的圈子里打转,不能超越环境,不能超越自我。那个放羊娃的生活就是这样。正是这一点,促使了那个14岁的少年的负面“感悟”(看透了),因而自杀。

3.只为个人生存。人类是社会动物,人类的生存本质上是群体的,而不是个人的。人无法忍受孤独。个人如果不与他人交流,不能用某种方式把自己融入某个集体(家庭、团体、国家、民族),他就难以找到生活的意义。单独的一个人无意义可言,意义产生于群体中。

改革开放以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多元化了。但无论怎样多元化,人们总要赋予生命一种意义,人们不能忍受无意义的人生,这一点没有变。而且无论到何时,人生意义也总会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

也许有人会问:这个14岁少年看了放羊娃的故事而自杀了,那个放羊娃为什么不自杀?

我想放羊娃自杀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他习惯了封闭。如果他走出大山,看到了大千世界,再让他回去循环,他恐怕也很难,除非他立志改变自己的生活(再也不能那样活),或者改造家乡,这就有意义了。

城里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自杀率高,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自杀率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前者比后者多吃了几个“智慧果”,他们开始有点“哲学思考”了,又想不通,又没人指点,于是不活了。

从这个角度看,有思想的学生反而比没有思想的学生危险。

以前解决生命意义问题,用的是灌输法。如今这种办法不灵了。我们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适时地点拨学生,帮助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找到各自生命的意义。

切勿让德育成为虚伪和丑陋的代名词

不久前曾在媒体上看见一则某县高三学生服毒自杀的消息,让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中学生自杀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这位名叫涛涛的尖子生的自杀却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当今教育的深思和反省。

涛涛在父母眼里一直是一个听话、懂事、不用大人操心的好孩子;在学校他是个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在学校24个理科班中,历次考试他的排名都是前10名,他曾得过班级第一名,年级第5名的好成绩。这样一个在别人看来有着光明前途的尖子生到底为什么会自杀呢?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对学校会考舞弊深恶痛绝,以至彻底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看法,最后导致轻生。他在生前的日记中曾这样写到:

这次考试,是对我人生的一次弥深的打击。我发现平日里朝夕相处的同学竟然是这样的人,这样虚伪,这样丑陋。

……

第一天考试的时候,看见如此触目惊心的舞弊现象,我还义愤填膺地要与之争斗。我往家里打电话,问妈妈《焦点访谈》的电话号码。结果妈妈不支持我,爸爸数落我。经过第二天的折磨,我已经灰心丧气了。我只剩下了失望、惆怅和孤独。

我无心学习,除了值不值得去死,我什么也不想考虑。我曾经几度想过死,可是我没有足够的勇气。

一个16岁的花季少年就这样在矛盾、彷徨、不解、迷茫中……走了,他用年轻的生命留给我们对培养尖子生的反思。

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一直在对孩子们进行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功利主义教育,但同时也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教育,近几年各个学校又开展了诚实、守信教育和以爱家乡、爱母校、爱父母为主题的感恩教育等等道德教育活动。毋庸置疑,这些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关键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日益发展的时代,怎样才能让这些“玫瑰色的教育”在渗入学生血液的同时又不让他们感到迷茫和怀疑呢?

如果学校在喊着诚信的同时为了自身不可告人的私利而鼓励会考中作弊;老师在讲着奉献、人梯、蜡烛的同时吃家长的谢师宴、拿家长的红包;家长在教育孩子孝敬、感恩父母的同时对自己的老人横眉冷对……我们的道德教育就会陷入一种尴尬,孩子们在心灵中就会产生怀疑和“涛涛”式的迷茫。即便是自杀的悲剧不发生,我们的道德教育在孩子们的眼里也会变的是那样的虚伪和丑陋!

孩子们真的太单纯、太善良了!在孩子的眼里,世界又太复杂多变了,又有太多的不可思议和太多的无奈!为人师和为人父母的我们该怎样引领我们的天使们步入幸福快乐的天堂?

名言警句之真理篇

 寻求真理的只能是独自探索的人,和那些并不真心热爱真理的人毫不相干。

——帕斯捷尔纳克

 任何一个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种形象。

——布莱克

 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

——赫尔岑

 真理不存在于丑化了的现实里。

——乔治·桑

 真理的小小钻石是多么罕见难得,但一经开采琢磨,便能经久、坚硬而晶亮。

——贝弗里奇

 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它们之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

——高尔基

 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