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7565800000008

第8章 锤炼尖子生的道德品质(2)

2.在培养学生责任心时,要正视学生心理,对症下药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很多人在潜意识当中都会有把责任归咎于他人的念头,这在他们遭遇个人的麻烦和挫折时尤其会显露出来。不成熟的人往往不去反思挫折和不幸的真正根源,而是寻找一个替代的对象,把责任推给他。比如孩子犯错后,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责任,并寻找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如此的心理状态有专门的名称叫做“替罪羊理论”,任何理由,当然除了当事者以外,自身环境、机遇、遗传等等,都是可以“归罪”的目标。

这种不良的因素是孩子走向成熟道路的障碍,它使孩子逐渐丢掉了公正和宽容的心态,也缺乏理智地面对现实的勇气,而怨天尤人,觉得总是命运不公,渐渐丧失超越挫折的力量。作为班主任,应该正视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身心都不成熟的正在发展中的个体,孩子有不良的行为表现,逃避责任的意识,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错误行为本身,更要关注分析错误行为产生的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帮助孩子发挥能力去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任务,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明确清醒的责任态度,以理智纠正感情的偏激。

3.在培养学生责任心时,要言行一致,赏罚分明

要使学生具有责任心和荣誉感,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把握明确而坚决的分寸,身先力行地树立榜样,言行一致,赏罚分明。

对于学生的奖惩,不宜太频繁。常常以奖励积分或贴红星等各种形式激励学生获得好成绩,或是以此让学生做一些公益性事情,会使学生前进的动力仅停留在外部的奖赏上,而体会不到奋斗与创造的真正喜悦;同时产生错觉,以为不论主动干点什么都能得到鼓励和表扬。学生必须懂得上学读书、品学优良是为他自己,而为班集体做事本身也是每个成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当然,当学生有了相当出色的表现,或者分外的行动,应当享受奖赏的快乐。

对学生的惩罚既要讲艺术性也要讲究原则,否则惩罚就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作用。惩罚之前,班主任应该先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犯错以后,言出必行。如对于屡次随意扔纸屑的学生,可以根据班规作出“捡起纸屑,并且去发现并教育另一个乱扔纸屑者”的处罚,让学生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将尽心尽责深入心灵。

总之,只要我们教育者持之以恒,将责任心的培养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就能培养出富有责任心的尖子生。

培养尖子生的集体荣誉感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郑老师的班级里正在进行班干部民主选举,小华同学由于成绩优秀,最终被选为学习委员,这是老师、同学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色的肯定。可是,他不但没有喜悦之情,反而有点反感,认为当了班干部,班里会有很多事情落在他的肩上,这样会影响他的学习。于是,他请求郑老师另选贤能。平时,对于学校里组织的活动,如每逢学校组织的春游、秋游、看电影什么的,他就向老师提出不参加;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他不但不参加,而且对别的同学取得的优异成绩,他也漠然视之,甚至连鼓一下掌都不愿意……

这名尖子生不愿意为集体服务、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可见他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较为淡薄。

其实,这样的尖子生不在少数。

集体荣誉感是对集体的热爱,对身边人的关心,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激发人们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它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自觉自愿地争取和维护集体荣誉,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就会为集体的建设尽一份心,出一份力,从而使班级更具凝聚力、竞争力、创造力和极大的进取、奋发精神。

那么,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培养尖子生——当然包括其他所有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呢?

方法一: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精心组织一些有意义、广泛参与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多种多样,如运动会、文艺演出、为学生举行的生日晚会、元旦晚会等等。那么,如何通过这些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呢?我们来看一下杨老师的做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杨老师以组织全班同学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为突破口。经过老师与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这届运动会杨老师班上取得了团体总分初一年级第一名、全校第二名的佳绩。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大大出乎同学们的意料,因此大家欢欣鼓舞,内心升起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为了使其得到升华,杨老师上了一节主题为“团结力量大”的班会课。杨老师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班缺乏体育尖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同学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然后归纳出了这次校运会取得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参赛人数多,本班是所有班中参赛人数最多的一个班,这与老师赛前的报名动员工作、解决各种不利于参赛的思想情绪有关;其次是后勤拉拉队的大力支持,不管运动员取得怎样的成绩,都能相互鼓励;再次是班中每日战况报道的宣传工作,大大鼓舞了运动员和其他同学的士气,校运会期间同学们为班级争光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地发扬。在热烈的气氛中,杨老师将一根筷子给了一个班中力气最小的同学,她毫不费力地把它折断了;杨老师又拿了十双筷子给一个力气最大的男生,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而筷子却丝毫无损。杨老师这时总结道:“我们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力量大’。不但在体育比赛中如此,在学习上、思想上同学们也应该互相支持和鼓励,希望大家今后关心班集体,为班集体争光,把校运会精神在其他方面发扬光大!”

在这个案例中,杨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运动会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体育比赛是将个人特长与班集体荣誉自然而然地、毫无矛盾地融合在一起的一种重要方式。杨老师抓住运动会比赛前、比赛中以及比赛后不同阶段的机会,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经历了从形成到升华的过程。

比赛前,杨老师动员全班同学积极报名参加运动会,并且根据班级成员的不同特点,鼓励其参与适合其特长的项目。此外,当班级成员中有不利于参赛的情绪出现之后,杨老师及时进行排解,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比赛过程中,除了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之外,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则组成拉拉队,一方面进行后勤保障工作,另一方面也给参加比赛的同学呐喊助威,并且当同学比赛失利时,他们能够及时给予安慰。班级的每日战况报道也大大鼓舞了全班同学的士气,最终使班级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个成绩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为之欢欣鼓舞。比赛结束后,杨老师通过班会的形式,分析在班级实力一般的情况下,这次运动会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和概括,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为班级获得好的成绩和荣誉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最后杨老师指出,不仅在体育比赛中是这样,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中同样也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从而提出“把校运会精神在其他方面发扬光大”。

在现实的班级教育中,也有很多老师运用体育比赛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但他们一般认为比赛取得了好成绩,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这就算达到了目的。本案例中的杨老师却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通过班会的形式,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深化与升华,这一做法值得其他教师和班主任借鉴与学习。

方法二: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其班集体荣誉感

良好的教育契机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重要途径。事实上,班级中发生的点滴事情,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良好契机,这关键在于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遇到问题善于思考的大脑。我们来看下面这则案例中周老师是如何做的。

周老师新接手了初一(7)班,开学的第一天,与同学们见面。周老师走进教室,已经有一半的同学到了那里,但他们各自拉了桌凳坐着,后面还零乱地放着些桌凳,教室还未打扫。看到这幅景象,周老师便对在场的同学说:“有谁愿意把教室后面的桌椅排好?”没有一个人举手。又问了几遍,还是看不到一个人举手。强行指定,也未尝不可,但周老师想如果这样的话,以后学生的主动性就更调动不起来了。于是就说:“那我来排吧。”在排桌椅的过程中,居然没有一个学生上来帮忙。

排完桌椅,周老师心里虽然很生气,但也有了更强的要试试这个班学生的欲望,便说:“有谁愿意把我们的教室打扫一下?”眼睛扫视教室两遍,还是没有人举手。于是又问了一遍:“有谁愿意为我们班把教室打扫一下?没有人愿意还是我来。”终于,周老师看到有两位同学举起了手。于是,周老师让其他同学都先出去,他们三个人扫起了教室。

扫完教室,周老师回办公室休息了一下,感叹现在的独生子女受父母的过分宠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劳动观念、集体现念淡薄。如何使这些学生能够愿意为集体付出,周老师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树立为集体出力的观念。

上课之后,周老师面对一双双瞧着自己的眼睛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爸爸妈妈都努力地尽着自己的一份力,使我们家庭的每个成员感到幸福,我们也用自己的好成绩给家人带来欢乐。如果星期天哪位同学为家庭做一些家务,那定会给家人带来惊喜,你自己也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有!”大部分同学会心地笑了,还有几个表现得异常兴奋。周老师接着又说: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组成了初一(7)班这样一个新班级,我们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你们希不希望也像在自己的小家庭中一样感到温暖快乐呢?”“希望!”学生的情绪慢慢地高涨起来。“那么,小家庭的幸福甜蜜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来,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快乐也需要大家努力付出。比如,刚才我们的教室又脏又乱,我和两位自告奋勇的同学为大家打扫干净了,现在我们坐在整齐干净的教室里心情多舒畅呀。我们在打扫时虽然吃了点灰尘,也有点累,但想到大家会因为我们的劳动而感到很舒心,我心里就很快乐。我们这两位同学一定也有这样的感觉,是不是啊?”这两个同学用力地点点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希望在这个新的大家庭里,我们每个人尽其所能地为她出一份力,大家感到温暖的时候,你会更幸福。”然后,周老师又问道:“下面,有谁愿意跟我去为大家把新书搬到教室里来?”“我去!”“我去!”下面“哗”地举起一大片手臂……

周老师在开学之初遇到了这样一个班,按照一般的推理,要想把这个班转变成一个人人乐意为班级作贡献的集体,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该案例中的周老师却通过与学生“交手”的两三个回合,就使这个原本是一盘散沙的群体有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学生愿意并积极地参与班级事务,为同学服务。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周老师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时,抓住了三个关键的教育契机:第一,在班级组建之初,以身作则,带动部分学生主动为班级服务。周老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看到班上凌乱的桌椅、脏脏的地面,问有没有同学愿意把桌椅排好时,却无人主动站起来做,如果老师此时指定几位同学起来为大家服务的话,以后再去改变这种局面就相当困难了。周老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自己去把桌椅排好,然后又问有没有同学愿意为大家打扫教室。在老师的带动下,终于有两名同学站起来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好的开端。第二,及时表扬两位主动站起来为大家扫地的同学,并说出自己和那两位同学在为大家服务时所带来的愉快和幸福的感觉,使其他同学受到鼓励。第三,继续提供学生为班级全体同学服务的机会,强化学生的行为,最终使得全班同学都愿意为班级的事务出一份力,并为此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方法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时,班主任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满足学生尊重、理解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发挥包括尖子生在内的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班集体建设,并从中获得集体荣誉感。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新学期刚开学,由于经常发生偷盗事件,学校要求教室每天必须锁门。刚开始,朱老师决定让班委干部轮流保管,可是免不了有迟开门或不锁门的情况发生。有一天,班长拿着钥匙来找朱老师,说:“班干部都不愿意保管钥匙,这几天都是我一个人保管的,我现在也不愿保管了。”朱老师一打听,原来保管钥匙确实有些麻烦,不仅要早来晚归,偶尔失误还会招来埋怨。听了班长的诉说,朱老师沉思了一下说:“那就让我来保管吧。”朱老师接过钥匙,班长高兴地走了。看着手里的钥匙,朱老师心里沉甸甸的:“如果这是每个人家里的钥匙,还会有人不愿意保管吗?为集体服务真的就那么难吗?”之后的一个多星期里,朱老师每天认真地履行着管理钥匙的义务,并在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第二个星期的班会上,朱老师组织同学开展“幸福是什么”的讨论。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同时朱老师又引导学生一起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课文,最后得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接着,朱老师又引导同学们讨论:“你有幸福的时候吧?”朱老师也参与了发言,讲了一个多星期来为班上保管钥匙的感受。朱老师说:“这些天来,我为同学们关门开门,为大家做了一点有益的事情。看到同学们感到高兴,我也感到高兴,也觉得很幸福。”这时,有几个班干部也谈到了保管钥匙的事情,并且愿意为大家保管钥匙,接着,其他同学也都纷纷表示要保管钥匙。有几个性急的学生当面要老师把钥匙交给他们。朱老师说:“班上只有一把钥匙,只要一个人保管就行了,现在大家都要保管,这钥匙究竟由谁来管呢?”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商定,每人保管一天,轮流值日。从此,这个制度就定下来了,每个同学都认真负责,再也没有出过什么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