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脑子里总是闪现和领导、老师谈话的情景,我害怕考不好,让关心我的人失望,特别是二模考试前,我连续几天失眠,答卷时脑子里甚至出现空白。
老师:成绩知道了吗,怎么样?
李婧:很糟糕,我本次考试定的目标是630分,结果还没到500分,现在,我对高考一点信心都没有了。
老师:你在小学、初中,高一、高二时成绩是不是总拿第一名?
李婧:(点点头)这次我太让他们失望了。
老师:你认为你就应该考第一,你必须是全校的第一名?
李婧:以前,我每次考第一名感觉很正常,可是上高三之后,我要求自己必须考第一!
老师:要知道,考试无常,考场上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
李婧:我对不起领导和老师们,他们会怎么看待我呢?
老师:考试前老是想着必须争第一,白天上课分神,晚上还思虑着,如若考不好对不起谁谁了而不能入睡,结果把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忽略了吧。
李婧:是的,心烦意乱,我控制不了自己。现在我总担心,关心我的那些人背地里评论我、指责我。
老师:其实,你的担心是多余的。好学生谁不喜欢啊,他们关心你、帮助你是人之常情。你这次考试没发挥好,没有人会议论你,更不会责怪你……
尖子生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眼里的宝贝,关爱尖子生是无可厚非的,但一定要适度,弄不好反而会好心做成坏事。上面案例中的李婧同学被周围的人困扰得身心疲惫,她的压力源自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过度关爱和期望。领导和老师们的关爱和期盼,让她心理上不堪重负,为图“报恩”而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由于过去未经历过失败,其心理承受能力、耐受挫折能力较差,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加上过度的焦虑导致了学习效果大大降低,二模考试发挥才严重失常,结果一次考试失败就不敢面对领导和老师,她甚至对自己平时的能力、水平产生怀疑,对高考失去了信心。像这种情况虽谈不上患有什么严重心理疾病,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对该学生身心健康和以后的学习将会大大不利。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解铃还须系铃人”。领导和老师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们太渴望实现“北大、清华”零的突破了。但是,欲速则不达,“盼生成龙”心切的校领导和老师们却成了李婧同学困惑、恐慌的“罪魁祸首”。这就需要给领导和老师们对尖子生的过度关切和过度期望降降温,考试前期避免给尖子生单开“小灶”,避免问长问短,尽量避免谈论高考考试话题。
其次,全面摸清“当事人”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据了解,李婧同学父母都是农民,家境不富裕,父母对她的期望并不高,小学、初中、高一、高二时,她心理状态一直良好,成绩始终名列榜首。到了高三,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过度关注和爱护,增添了她的心理负担,使她开始过分苛求考试成绩,从而出现了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畏惧考试等焦虑症状。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和“当事人”一起分析心理焦虑和成绩下降的原因,然后运用先“打击”、“卸包袱”再“激励”的方法帮助其进行调整:“其实你是很普通的学生,你不要认为你应该是永远是第一名的,你还是以前的你!你这次没得第一名,还有可能下次也不是第一名,领导和老师们工作事务都很忙,学校高三有好几百名学生,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天天惦记着你。你的基础较扎实,潜力很大,竞争实力很强,只要和以往一样保持平常心态去学习,考试正常发挥,就一定能成功。”
再次,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自我放松和调节的方法,如紧张时“深呼吸松弛法”;烦躁时“情绪转移法”、“运动法”;郁闷时使用“照镜术”、“倾吐术”等等。
总之,关爱高考尖子生要适度,要用理解、接纳的平常心态对待尖子生,不要打破他们的平静,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走出面对尖子生的两难困境
据说,学校的尖子生们,毕业后往往会表现出对母校和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一种“出人意料”的“薄情寡义”。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规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尖子生在校期间,不少学校和老师在对待尖子生时已经出现了一种两难“困境”。
所谓的两难“困境”,是指: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对尖子生是呵护有加、关怀备至,然而另一方面,一些尖子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已经令学校和老师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甚至感受到了伤害,其实,学校和老师也想努力“校正”他们,但是,为了学校,为了成绩,老师纵然受到了伤害终也不得不“隐忍”,“校正”问题云云,只好流于空言。
于是,问题也终于不断积累。
现在,则是到了不得不正视的时候。
我们还是先来看某报一位记者写的一篇令人心酸的文章吧:
“已经当了9年老师了,没想到我会这样离开。”身材瘦小的王老师声音有些颤抖。一年前,王老师调到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接手了一个有名的“乱班”。让王老师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年的工作让她身心俱疲,最终下决心离开工作了近10年的讲台,“辞职考研”。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促使她做出这个伤心决定的不是班里的“捣蛋鬼”,而是大家公认的“尖子生”。
事情是这样的:上学期的一天,王老师走进教室,看到黑板上写着“王××,去死吧”,落款是“小丽”(化名)。小丽是王老师班里的班长,成绩非常好,但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前一天,她迟到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学校规定,无故迟到这么长时间要记旷课,可面对王老师的警告,小丽只淡淡地说了一句“随便”。第二天,就发生了“黑板事件”,这件事彻底让王老师伤透了心。
为此,我走访了北京市东城、朝阳、海淀、密云、通州几个区的多位老师,接受采访的每位老师都强烈地感觉到“尖子生的教育肯定有问题”,而且由于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突出,他们的问题更具隐蔽性,正因为如此,这种问题带来的伤害也就更大。
“嚣张、霸气是这些学生的最大特点。”海淀区的陈老师说。
陈老师在学校主管德育,同时还是学校的团支部书记,非常熟悉学生的情况。据她介绍,像小丽这样的学生还是少数,“在五六个班的一个年级里也就有一两个”,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受到老师的赏识,手里还掌握着一些特权,他们渐渐成了班里的小“老师”、同学中的小“老大”。比如,王海洋今年上初三,学习中下等。他说他们班的纪律委员俨然就是一副小老师的模样,“我们平时对他又烦又怕”。这个纪律委员平时负责把上课随便说话的同学记下来告诉老师。“跟他关系好的,上课即使说话,也不会被记下来,但要是得罪了他,你即使上课一句话也没说,也可能被他记下来告诉老师。”王海洋说。于是,导致不少同学不得不“拍”他——帮他打饭、送些小礼物。据了解,每年元旦,他都是班里收到贺卡最多的一个。
已经离开教育第一线的曹爱民老师说,由于现在的学校太过重视学习成绩,几乎每个“尖子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只是‘霸道’的程度不同罢了”。
据了解,现在不少尖子生除了做与学习有关的事,其他事一概不管。王老师向记者“透露”,自己班上的学习委员从来不做值日,每次轮到他做值日扭头就走,还说:“这种事情没任何意义,没意义的事为什么要我做?”
一位重点中学的数学老师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一道习题。在这之前,他发现班里的很多学生对课外习题册盲目崇拜,但是这些习题册质量很粗糙,有些题目的答案有非常明显的错误。这次让学生演示的题目中就有这样一道,于是他针对这道错题提醒学生,不要盲目崇拜、照抄练习册。话还没说完,学习委员兼数学课代表突然“拍案而起”,指着老师质问:“谁说我抄了,你这样说是对我的侮辱!”大约半节课之后,这位学生的情绪才平静下来。
……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有两位老师的话颇有代表性:一位老师说,说实话,哪个老师不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他们犯了错误,也舍不得批评;还有一位老师说,在课堂上,老师总是更多地与那些尖子生互动,不停地提问,不停地鼓励,甚至常常给他们吃“小灶”。你想,倾注了如此多的爱,如此多的心血,到最后却得到这样的“回报”,相信没有谁会不无动于衷,不伤心难过。
当然,这也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思。一位教育专家说,关键的问题在于目前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导致了老师对那些尖子生“无原则”的宠爱。因为学习成绩好,所以那些尖子生永远处在表扬的中心,久而久之,这些尖子生就由被老师宠爱,演变为自己宠自己,最后变成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是既目空一切,又经不起任何细微的挫折。那位教育专家说,在尖子生的这个演变过程中,老师“功不可没”。
事实可能的确如此。不过原因恐怕还不仅仅是这一点,喜欢聪明或者漂亮的人,更多的是人的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还不是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体系,而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成绩和学校对老师教学成绩评价体系上出现的问题。就说前面案例中提到的小丽同学,虽然学校非常清楚她所存在的问题,但最后学校和老师还是“不敢深管”。为什么?因为学校还指望着她参加竞赛拿名次!又为什么如此倚重她?更是因为如果班里有学生在竞赛中拿了名次,老师评优秀班主任就比较容易,班级评优秀班集体的成功率也会大大增加,学校在全区评比中也会占有优势。
原来如此!
自然,尖子生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参加一次竞赛,更重要的“作用”是在升学考试中的“出类拔萃”,为老师、为学校能够争光添彩,能够带来精神和物质上的实惠。只要看看这几年中考、高考发榜后,各学校对考取重高、名牌大学的尖子生的宣传,对自己学校升学成绩的宣传,就可以感受到学校和老师是多么地需要尖子生来“撑面子”!
当然,学校和老师如此“倚重”尖子生,除了一方面人皆有之的荣誉感外,更主要的是社会的评价和激励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学生考出了优异成绩,评各种各样的优,首先是不在话下,拿各种各样的奖(包括奖金)也不在话下,特别重要的是社会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会扶摇直上,只要升学成绩优异,什么荣誉都会接踵而至。名校、名师之类的各种桂冠也会纷至沓来。在如此巨大的“诱惑”面前,你要学校和老师“保持清醒的头脑”,稍微“打压”一下尖子生,或者能够把更多的精力花到后进生身上去,那是非常困难的。
这不是某一所学校、某一位老师单独能够解决的。学校和老师在对待尖子生问题上遭遇的两难“困境”,其所折射出来的是整个社会对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及其教育的理念上的问题。当务之急,则是必须尽快改变这一片面的教育成绩评价体系。否则,则对尖子生的两难“困境”,永难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