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7565800000012

第12章 锤炼尖子生的道德品质(6)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及邻居眼里的好孩子,所以二年级一加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就开始担任小干部,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直至小学毕业,全是在表扬声中长大的。不知不觉中,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等不良心态开始滋生,但自己却浑然不知。在六年级的一次全年级家长会上,我受了一次意外的“打击”,也就此幅然悔悟。当时由于是毕业年级,学校召开有关升学和报志愿的家长会,总辅导员李春生老师带领我们几名少先队大队干部做服务工作。我们小学的校园是里外院,家长们在里院听校长讲话时,我们这些小干部们就在外院休息等候。突然,一个男生匆忙跑进校园,向李老师说明家里有急事,需要进去找一下妈妈,还没等李老师表态,我随口就来了一句:“不行,连我们都不能进去!”语气中还特别加重了“我们”两个字。李老师先安排那位同学进去找家长,然后转向我:“你刚才的口气可有问题,你说的我们是谁啊?你们比其他同学有什么特殊吗?”好难为情啊!我脸红了。接着,李老师的口气和态度都明显缓和了下来,给我讲了身为学生干部与其他同学惟一的不同之处,就是各方面要比同学们做得好,其他特权一律不存在。最后还特别嘱咐了我一句:“快毕业了,考上个好中学,同学们才会从心里佩服你!”其实我当时是很尴尬的,心里很不舒服,因为挨批评对我来说毕竟太稀少了。但就是这一次难得的刺激,一方面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狂妄自大,从此学会了自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我更强烈的争强好胜意识,因为在同学们中,尤其在众多的学生干部中,我的学习成绩还不是最优秀的,我有许多竞争对手。由于这以后的勤奋努力,小学毕业时,我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北京三中。

这么多年过去了,无数的事情都已经淡忘了,可是这件事我却始终记忆犹新。戴着一副白色眼镜,教我们体育兼任大队辅导员的李春生老师依旧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他曾经为我的一句话而“小题大做”,帮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

案例二:

王龙是一个学习十分优秀的学生,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一些十分明显的弱点和缺陷,尤为突出的就是自私:只顾自己学习,不考虑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比如说上学迟到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老师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效果都不明显,导致集体荣誉一再受到影响。而他的妈妈却还有意把闹钟调慢15分钟,让孩子用迟到来换取早晨多睡那一小会儿。至于帮助同学、关心集体等几乎与他不搭界,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我很为他的品行而忧心。

一天,我走在学校的楼道里,突然一阵眩晕,身不由己地趔趄了一下,正巧王龙从此经过,他听到动静回过身来,关切地问了我一句:“关老师,您怎么了?您没事吧?”我稍稍镇定了一下,告诉他:“没什么事了,谢谢你。”我谢他什么呢?谢他对我的这一声问候,谢他在紧急时刻心中对他人的那一份关爱。回到办公室,再想想刚才的那一幕,我决定小题大做一下,给他一点刺激与提示。于是我立即动笔给王龙写了一封简短的信,原文如下:

王龙:

谢谢你!

刚刚过去的课间十分钟,你的一句问候让我十分感动。

因为高二同学在考试,我怕咱们年级同学大声喧哗对参加考试的同学有影响,所以下课铃一响,我就开始在楼道里巡视。由于身体不适,突然间一阵眩晕,瞬间趔趄了一下,也就两三秒钟,这一镜头却被你捕捉到了。你稍微犹豫了一下,怯生生地问我:“关老师,您怎么了?”那一刻,我好感动,好感动。

一句简短的问候,表达了你对老师的关心,也说明你心中有他人,你对他人的付出,会换来别人对你的喜爱和尊敬的!

再一次谢谢你!

你的大朋友

关老师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句话嘛,用得着这么小题大做?我认为这得因人而异。在王龙和他的妈妈看来,学习成绩、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等,凡与成绩有关的事都是大事,而集体利益、他人感受等做人方面的事不仅是小事,似乎在他的意识中就没有这种概念。尽管他的学习优秀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但在我心中总有一种很深的遗憾让我非常不舒服或者说不甘心,那就是他在“做人”方面正确理念的缺失,更直接点说就是“自私”。作为一名教师,我把这事看得很大,因此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总是尽力去引导他增强集体观念,给他创造为同学、为集体服务的机会,希望他成为一个“不仅只读圣贤书,而且心中有他人”的更加优秀的好学生。也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当学生下意识的、不带有表演性的一句问候传递给教师时,教师非但不能无动于衷,而且应该给予他积极的回应与肯定,让他在记忆中留有痕迹,让他体验助人后的快感,让他知道成就感不仅仅来源于好的学习成绩。总之,一件小事被教师放大了,我想,对王龙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吧!

案例三:

今天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中学生们,绝大多数可以说条件优越,生活无忧,吃穿不愁,物质上家长们都尽可能地给予满足。可是手里零花钱充裕的孩子们,还是要结伴站在街边小摊小贩那里,什么雪糕、饮料、麻辣烫、肉夹馍,吃得津津有味,兴高采烈,下午放学后简直成了街头一景。孩子们花钱买零食,或充饥或解馋,本无需指责,我只是经常提醒他们要注意卫生。可是有一天一位卖肉夹馍的小贩找上门来,说我们班有个别学生有赊账现象时,真让我恼怒不已。一个14岁的孩子,还是全校的尖子生,为了嘴馋,居然可以向摊主赊账。虽然仅仅是2元钱,看起来事不大,但我认为这种行为中有品格的缺憾和尊严的遗失,若不加以及时的约束或规范,任其发展下去后患无穷,甚至有可能毁了这个孩子的一生。于是我分三步做了处理:一是严厉批评,让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二是讲明道理,让她明白我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件事,这种行为导致的后果与影响;三是我亲自陪她去还钱,亲自去给摊主赔礼道歉。事后的结果证明,良好的效果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犯错误的学生在道德意识上有所提高。看似小事一桩,但事关品质,必须小题大做。

可能是出于职业习惯,我在日常生活中及外出活动时特别爱观察一些与教育有关的现象,并及时记录下来,我把它们称为“道听途说”。在我的“道听途说”集中,不乏一些不经意间的“小事”,而我之所以关注并记录下这些事件,就因为我认为小事不小,应该放大去认识。

案例四:

一位妈妈骑车带着孩子在上学的路上,孩子问:“老师要问我,我怎么说呀?”妈妈很不耐烦地回答:“我不是教给你了吗?你就说我带你看病去了!”听到这话,我留意了一下坐在妈妈背后的孩子,大约二三年级的样子。我为这位母亲悲哀,因为她显然是在教孩子向老师撒谎,而这种谎言对于家长来说似乎根本不以为然,更意识不到自己在教唆孩子犯品质上的错误。可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长此以往却埋下了危险的隐患——这能说是小事吗?

308路公共汽车上,我站在一对坐着的母子身边,妈妈很年轻,孩子也就五六岁的样子。看见花白头发的我,售票员对这位妈妈说:“你买的是一张票,就不要占两个座位了,抱起孩子让人家坐一会儿。”妈妈一边拽孩子,一边不高兴地说:“我让他起来,他不干!”我注视着这位母亲,心里很不舒服,并不是因为没给我让座,而是为这位母亲感到难过。且不说她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不利,就她个人的表现来说,就没有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如果每一位年轻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能够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做出表率,何愁孩子不学习和模仿,优秀的品质不正来源于此吗?

总而言之,做人方面、道德领域无小事。点点滴滴、蛛丝马迹,只要涉及到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品质形成,都有必要小题大做。

二、“大题小做”

人的一生都有犯错误的经历,青少年更是在不断地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长大,尖子生也不例外。而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内,其实有许多应该是允许的甚至是正常的错误,因为他们毕竟未成年,思维、心智等都还不成熟,判断力、约束力、表现力等等都相对比较差,所以有些成长中的麻烦总让老师们大为恼火,觉得问题相当严重,尤其他们在学校里的一些“不良”表现,牵扯了老师们很大的精力,恨不能帮他们一一纠正过来,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完人。这样的愿望与心情每一个老师都会有,我当然也不例外。可是经过多年的磨砺与思索,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一无关道德品质,二未超出这个年龄允许的范围,就无需小题大做,反而应该大题小做,化解矛盾而不激化矛盾,也许会产生更佳的效果。

我们再来看下面几个案例:

案例一:

中学生早恋现象似乎已经成为社会一大顽疾,令老师们头疼不已,家长们忧心忡忡,而且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学生上课传递的纸条,孩子在家接的电话,都可以让老师和家长在蛛丝马迹中捕捉到这早到的“恋情”,甚至于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由于这根敏感的神经绷得太紧,有时难免把问题扩大化,造成一场虚惊,以致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对立。

我校一位年轻班主任有一天忧心忡忡、神情紧张地专门跑到三楼来找我,劈头就是一句:“韩老师,您看这可怎么办呀?”随后从手掌心里拿出一个小小的小纸卷儿,是学生传递过程中不慎落入老师手中的,里面就一句话:×××,我特佩服你,所以这次手风琴表演我选了你。这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女孩写给班里一个很优秀的男生的。这有什么好紧张的呢?老师干嘛非要把这句话的意思引申呢?我当时给班主任的建议有两点:一是不予理睬,当做什么也不知道,把事情淡化;二是安抚一下那位心中忐忑不安的女孩子(但绝不是批评):“咱班×××确实很优秀,不只你一个人佩服,同学们都很佩服他。光是佩服还不够,应该向人家学习,你这种上课传纸条的做法,会引起他对你的反感。”过后的事实证明,什么也没有发生,相安无事,不过是老师的一场虚惊。

像这种可大可小的事情,就要从它的后果去考虑处理方法,大题小做可能效果更好些。

案例二:

“张老师、今天我们班一个女生骂我,我决不能轻饶她!”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我问年轻的王老师:“你怎么处理的?”“跟她谈了,也通知她的家长了,您说我下一步该怎么处理她?”“还需要下一步吗?我建议到此为止,像对待其他同学一样,一如既往地对待她。”我为什么要给王老师这样的建议呢?第一,我知道这个女孩子虽然成绩很好,但性格孤僻,心理状态不佳,继续抓住不放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第二,作为班主任,如果本班学生对任课老师顶撞甚至辱骂,那一定要做好处理和善后工作,该批评就批评,该道歉就道歉,绝不姑息,因为这是在教学生做人,班主任责无旁贷。可是当事情发生在班主任自己与本班学生之间时,就需要有意识的大题小做,多些谅解,多些宽容,切不可耿耿于怀,更不能穷追猛打,否则就会给学生留下了小肚鸡肠、不够大度的感觉,反而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为今后师生关系的和谐,为班级工作的管理留下隐患。

相对小题大做来说,作为老师,面对未成年的孩子,需要大题小做的事可能会更多一些,因为他们毕竟未成年,毕竟是孩子。曾听一位年轻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语文课上,老师讲《夏》这篇课文,让同学们描述夏天的景色,一位语文成绩原本很冒尖的女孩子却说:“夏天有蚊子。”老师心里已经很不舒服了,追问了一句:“让你用相机去捕捉夏天的景色,你照什么?”“我就照那一团团蚊子。”老师怒不可遏,气愤之下请来了这个学生的家长。这么一句话有那么严重吗?又不是家长让她这么说的,请家长的意义何在?这个学生未必就是成心捣乱,所以完全没必要跟她较劲;其次她的话已出口,肯定引起同学们的哄笑,老师这时候应当以平和的心态稳住课堂秩序,不以为然,大事化小,本无大碍。当然,更高明的办法就是老师巧妙、策略地引导,把她跑偏了的思路引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样的老师才会博得同学们的敬佩。

还有,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男孩子们,由于一些小摩擦而付诸于武力解决的事时有发生,班主任老师经常会接到“×××和×××打起来了”的报告,也就经常需要当“法官”进行评理和断案,而一般的程序不外乎是:先听双方讲明自己打架的理由(当然都是强调自己有理)——老师分析、评理、找旁证——一人挨顿批评甚至还得请家长。这个过程有时候纠缠个没完没了,好像不给两个学生分出个对错高低来,就不能显示老师的公平。可是事情的结果往往是,老师还在劳神费力地劝架,两个学生早已不计前嫌又在一起嬉笑打闹了。经过若干次这种解决问题的实践以后,我逐渐悟出:孩子之间的“战争”,只要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品质问题,完全可以“大题小做”,用轻松的方法化解矛盾。

两个打得不可开交的男孩被同学们硬拉来找我来评理,同学们觉得这事可大了,老师非得发火骂人不可,而我却笑嘻嘻地数落他们:“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啊?太没男子汉风度了吧?我真看不起你们,等我忙完同学们的事再处理——”先冷着他们,让他们的心先静下来,我私下简单了解情况后,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到他们自己手里:“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成这样,给集体脸上抹黑,我都替你们俩脸红,怎么样,能握手言和吗?”一般来说,到此两个人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了,我再安抚几句:“男孩子,闹闹矛盾,打个架挺正常,都不许记仇,谁要是小心眼儿可让同学笑话啊!去吧,还是好同学,继续玩去吧。”整个处理过程也就是十几分钟,学生很快释然,老师也没动气,更不用惊动家长,省时省力省心,何乐而不为呢?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也算是老师们自我解放,不给自己找累的一招吧!

总之,“小题大做”还是“大题小做”,要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尖子生如此,其他学生亦然。

名言警句之真理篇

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李四光

 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随时随地碰见真理,就把它吸收进来。

——歌德

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爱因斯坦

 真理的发现,或道德责任的完成,都引起我们的欢欣,使我们整个生命震颤。

——克罗齐

 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莱辛

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鲁迅

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