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三明市情概览
7490100000024

第24章 经济建设(6)

2004年12月,永安市在全国率先成立林业要素市场。市场占地面积14131平方米。其中,市场主体建筑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市场内设立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森林资源评估中心、木竹交易中心、林业法律与科技服务中心、林业劳动力培训中心(简称“五个中心”)。要素市场的职责是负责全市林木林地权属的登记和动态管理、林权流转管理、林权抵押管理;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服务;收集、发布林权流转交易、林权证抵押、市场交易行情等相关信息;撮合林业生产要素流转、交易;提供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的咨询服务;组织培训、提供林业科技服务等。其他11个县(区)也相继成立林业服务中心,并实现三明全市联网,成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林业产权交易、市场信息网络平台。至2012年,永安市林业要素市场共完成林权流转交易面积1.94万公顷,交易金额6782万元;林权证抵押贷款、林农林权联保贷款、林业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等林业贷款总达15977万元。2012年,全市新增林权抵押贷款11.6亿元,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5.1亿元,贷款余额26.8亿元。其中,发放林业小额贴息贷款2.82亿元,累计发放林业小额贴息贷款12.21亿元、惠及林农1.9万户。

7.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

2005年1月,为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三明市在全国率先提出设立对台林业合作实验区的构想,并很快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肯定与支持。同年6月14日,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赋予实验区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对台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承接台湾林业的产业转移,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并以此推动林业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林业发展。2005年6月,在首届“海峡两岸(福建三明)林业合作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举行“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授牌仪式,标志着实验区建设正式启动。同年9月23日,正式成立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领导小组。同年10月7日,组建实验区六个合作区及项目组的工作班子,实行“一名领导挂帅、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个工作制度、一笔工作经费”,并配套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联席会议、督查考评等工作制度。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成立后,两岸交流合作明显加快。2005年,三明市共签约合同台资项目7个,合同利用台资1064万美元;引进涉林台资企业8家,总投资655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592万美元。至2012年,实验区累计引进农林台资企业92家、总投资3.78亿美元、利用台资1.98亿美元;累计引进台湾农林“五新”技术326项,推广面积1.16万公顷。

8.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

2005年6月,首届“海峡两岸(福建三明)林业合作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林博会)在三明召开。林博会是全国唯一设立的海峡两岸林业交流合作与综合经贸活动的国家级展会,由国家林业局和福建省政府共同主办,国台办、商务部为支持单位,每年固定于11月6~9日在福建省三明市会展中心举办;从2005~2012年,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逐步形成以林业为基本特色,具有博览、投资、贸易三大功能的综合性会展。2012年,林博会共吸引海内外嘉宾、客商2450人参会,其中,有25个台湾团组、675位嘉宾客商参会参展;会上共签约项目133项,总投资221.9亿元,利用区外资金及外资98.2亿元。其中,三明市签约项目126项、总投资216.9亿元、利用区外资金及外资193.2亿元;5亿元以上项目7项、总投资80.5亿元。

9.三明市获国家园林城称号

1999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三明市首次获“国家园林城”称号。2003年12月,三明市通过国家园林城市的第一次复查。2008年12月,三明市再次通过省建设厅考核验收组对三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工作的复查。

五水利电力

1.蓄水工程

三明历代农田蓄水主要依靠山塘、水塘、池塘。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水库建设。1955年12月,尤溪县兴建汤川光明水库,总库容量14.5万立方米。1957年,宁化县兴建黄河垅水库、湖坑水库,清流县兴建白坑水库。至1965年,全境域建成水库23座。至1992年,全市修建水库284座,山塘576口,总库容3.642亿立方米。2012年,全市有水库435座,总库容28.60亿立方米。当年,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333公顷。

2.引水节水工程

唐代,境域灌溉器具有翻车筒车、水等。明代,兴建很多陂坝,利用水力灌溉。1950~1965年,境域修建受益500亩以上引水工程136处。2005年底,全市建成引水灌溉工程4030处。其中,灌溉面积200公顷~666.67公顷的小(一)型引水工程5处;67公顷以上引水工程93处,灌溉面积699.2公顷;33.33公顷~66.67公顷引水工程139处,灌溉面积4656.13公顷;33.33公顷以下小型引水工程43798处,灌溉面积89787.33公顷;引水工程合计有效灌溉面积达01142.67公顷,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32040.1公顷的6.6%。2012年,全市机电灌溉面积26814公顷。

3.饮水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境域在农村进行“水改”,改善饮水卫生。

984年,水利部门把人畜饮水作为一项任务,饮水工程得到迅速发展。到1992年,全市已建成248处饮水工程,解决生活用水56.31万人,牲畜用水20.84万头,分别占需要解决数的56.22%和49.98%。1996~2000年,全市共完成农村人饮工程316处,实现全市老区基点行政村及少数民族行政村通水任务。2012年,全市认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5.7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4.防汛抗旱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对易受洪水袭击的重要村镇农田进行治理,兴建永安城关、大田城区、宁化三村、尤溪大平等防洪堤。1992年,全市有堤防590.95千米,保护耕地9293公顷、人口5.62万人,防洪标准仅为“五年一遇”,城市为“十年一遇”。2001年12月,全长21.35千米的三明市市区防洪堤工程通过验收。防洪堤的建成,可保护面积4.41平方千米,保护市区11.2万人口、33.33公顷耕地。2012年,全市实施尤溪防洪一期工程和开工建设沙溪三期防洪工程。

5.水土保持

1958年前,历史遗留下来山地水土流失面积88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8%。1958年,由于“大炼钢铁”,到处伐薪烧炭,生态环境恶化。1966年,山地流失面积1.79万公顷,1976年发展到3.36万公顷。1981年,市、县两级相继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1989年,成立市水土保持监察站,开展水土流失“五乱”源普查,审批各种动土工程项目100多项,处理违章案件1540多起,使人为流失面积由1984年前年均3237公顷降到1991年667公顷,减少80%。1996~000年,全市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52万公顷。2001~2005年,全市完成植物措施综合治理面积24.92万公顷。

其中,封禁治理14.45万公顷、坡地治理1.13万公顷、水土保持林4.64万公顷、经济林果3.19万公顷、种草2700公顷、其他植物措施1.24万公顷,完成水土保持工程1359处。通过综合治理,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0.52万公顷。2012年,全面完成8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任务,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万公顷。

6.电力建设

民国13年(1924),永安昭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于巴溪车碓处装设1台25千瓦水轮发电机,首次在闽西北地区将水能转化成电能。同年,沙县商办电灯有限公司开始创建以木炭为燃料的装机容量23千瓦的火力发电厂。这两家电厂开创该地区水力和火力发电之先河。1950年2月,永安公署接管永安电厂,迅速修复2号机组,加固桂口发电所的水坝,生产恢复正常。1951年,该厂发电量48万千瓦时。1958年2月,建设三明热电厂。三明热电厂两期工程实际投资1031.67万元,960年建成发电,并入闽北电网运行,成为闽北电网的主力电厂,当年发电1878.6万千瓦时。2005年,全市电源总装机容量达到2236.8万千瓦,总发电量66.27亿千瓦小时。其中,水电装机容量1648.8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588万千瓦,水火电的比重为73.7∶26.3。2012年,全市累计发电量130.32亿千瓦时。其中,水力发电量128.09亿千瓦时,火力发电.23亿千瓦时。

7.电网建设

民国29年(1940),三元县电厂只有一条从南到北长约.4千米的10号裸体铜导线、木杆、低压供电线路。民国30年,建成列西从前街到后街约0.3千米低压线专供照明用电。957年,三元电厂增设一条跨沙溪河至列西的配电线路。

959年,三明热电厂和列车电站发电后,6千伏直配供电线路有双回三钢专用线、自来水厂线、化工厂线、化机厂线、台江线相继送电,化机厂线延伸至火车站。台江线分支延伸到列西、列东、下洋、城关、富兴堡等地,全程长8千米,线路为木杆简易架设。市区公用配电变压器装设7台,计1364千伏安。1960年,110千伏列西变电站建成投产,三明热电厂并入闽西北电网。1965年,三明地区第一座35千伏列东变电站投产,形成输、变、配系列供电网络。6千伏侧出线有列东线、印染厂线、纺织厂线。其中列东公用线是原台江线的分支线“T”接而成。同线路与台江线38号杆柱上油开关作为唯一双电源点联网。1993年,三明市建有投产变电站58座(不含企业变电站),主变电压器86台,容量100.91万千伏安。2005年,三明电业局有变电站15座、主变压器21台,总容量09.4万千伏安。2012年,全市电网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4亿元,投产输电线路326.83千米,投产变电容量06.585万千伏安。

8.用电构成及水平

1950年,全境内用电量25.2万千瓦时,人均仅0.28千瓦时。1957年,全境用电量达134万千瓦时,人均用电量.27千瓦时。1972年,三明供电区用电量达3.275亿千瓦时,人均用电177.86千瓦时。全地区公社通电率为100%。同年,工业用电量3.198亿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97.65%;农村用电量68万千瓦时、市政生活用电量552万千瓦时。1993年,三明电业局本部的供电范围为梅列、三元两个区,包括市区和市郊洋溪、陈大、莘口、中村、岩前五个乡镇,人口23.6万人,供电区域总面积1155平方千米,社会总用电量为12.16亿千瓦时。用电结构由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地质普查和勘探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其他事业、城乡居民生活用电、趸售等九大类组成,以工业用电为主。工业用电量12.105亿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9%。2012年,全市累计全社会用电量125.65亿千瓦时,累计全社会用电量居全省第5位,增幅居全省第7位。用电构成:第一产业累计用电0.52亿千瓦时,第二产业累计用电00.96亿千瓦时,第三产业累计用电9.95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累计用电14.23亿千瓦时。

六国内贸易流通

1.商业网点与经营

1950年2月,永安专区贸易公司挂牌开业,在全区各县设立20个分支机构和商业网点,经营粮食、食盐、棉布、百货、食糖、香烟、农资及收购土特产品。1952年8月,撤销永安贸易公司,划分为百货、粮食、土产、煤建4个专业公司。1956年3月,境内开始全行业公私合营,共有7724户私营工商业者改造为国营或集体商业。1993年,三明市有国内批发商业机构300家,批发商业网点879个,从业人员7009人;国内零售贸易企业37069个,零售贸易网点2355个,从业人员61200人;全市商品批发零售额20.47亿元。至2012年底,三明市已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2131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78%的建制村;改造城乡集贸市场57个,建设社区便利店103个,初步形成城乡商品购销网络;全年限额以上批零和住餐业零售额138.82亿元、限额以下批零和住餐业零售额180.34亿元。

2.粮油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