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1950年3月,境内各县先后成立粮食公司,开展粮食收购工作。1952年,各县成立粮食局,集粮食征收、收购、销售为一体,统一经营,确立国营粮食商业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1953年,改粮食自由市场贸易为国家专营,在农村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1954年,实行粮食统购政策。全区购进粮食增至1.59万吨,增加收购6285吨。
962年2月,省委决定由供销系统兼营议价粮油,不列入国家购销调存计划。1965年4月,各县市供销部门陆续把议价粮油经营业务移交粮食部门统一经营。当年,全区合计议购粮食3245吨。1985年4月1日起,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品种为稻谷、小麦、大豆。1989年,全市完成定购任务20万吨。从2001年起,全省取消粮食定购任务,不再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农业税采取征收实物和折征代金双轨制,逐步转向粮食购销市场化。2012年,全市累计收购粮食10.77万吨(其中,订单粮食10.71万吨),完成储备订单收购任务,兑现粮食直补资金2100多万元。
油脂1953年11月始,对油脂油料实行统购,并同粮食统购结合起来。由于政策不稳定,油料生产和收购几经波折,发展缓慢,全市食油缺口逐年增大。全市收购总折油1965年为375.8吨,销售1158.9吨,缺口783.1吨。1979年收购18.5吨,销售1861.25吨,缺口1142.75吨。1993年,全市粮食系统食用油脂收购150.31吨。其中,纯购进27.80吨,购自其他商业单位的122.51吨。全年销售280.90吨。其中,纯销售162.59吨,售给其他商业单位118.31吨。年末库存3.68吨。2012年,全市完成1000吨动态储备食用油的轮换计划。
3.供销合作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1952年,永安专署供销合作总社成立。全区建立基层供销社90个。1954年,供销社开始经营化肥、农药和改良农具,有的社还开展耕牛余缺调剂业务。1979年,全区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8919.03万元。1993年,全市供销社农资销售1.52亿元,销售化肥247903吨、农药2418吨、农用塑料薄膜695吨、农机具16163架。2012年,全市供销社完成各类化肥冬储21万标吨,化肥冬储总量完成计划任务的153%。全年农资网点累计销售化肥25.4万吨、农药4037吨、农膜1968吨,销售总额6亿元。
生活资料经营1952年,供销社经营大米、食盐、火柴、煤油、土布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当年,永安县营业额仅29.9万元。1955年,各县与基层供销社共建立批发机构176个,批发销售额148.64万元。1983年,全区区供销社生活资料销售总值达931.86万元。1993年,市供销系统生活资料销售.3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8%。1998年,大型经营网点设施扩建10个,新增商场面积7万多平方米。2005年,全市供销系统生活资料销售4.21亿元。2012年,全系统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7.08亿元。
农副产品购销1952年,全区供销系统农副产品购销金额30多万元。1957年,供销社开始对芝麻、茶叶等大宗产品与乡、社签订合同。当年,发放农副产品预购定金628.94万元,收购品种由150种增至190种,收购金额2515.75万元。
993年,全市建设农村集贸批发市场11个,总投资943万元,农副产品购销3966万元。2000~2003年,新建4个县级供销社农副产品信息中心。2005年,全市供销系统建立的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年交易额达2亿多元。同年,全市农副产品购销9646万元。2012年,全市供销系统农产品购进额实现.3亿元。
废旧物资回收1952年,三元、沙县、宁化、将乐等县供销社开始为国家代收购杂铜。1953年又增加收购废铁、废铜、废铅、废锌、废牙膏管等有色金属和橡胶、破布等八大类1个品种。1956年,全境共设立139个收购站,共收购杂铜.09吨、废锡50.05吨、废钢铁12.65吨、废橡胶3.08吨,总值39.15万元。1993年,三明市物质回收利用总公司拥有0余个经营网点,年交易额860多万元。同年,全市供销系统废旧物资购进总额1451万元。2005年,全市供销系统废旧物资购进总额4204万元。2012年,全市供销系统再生资源购进额实现1.82亿元。
物资供应1960年,市物资局成立,经营少量钢材。
963年,三明金属分公司正式成立,销售金属材料110.6万元。1966年,专区物资系统购进钢材8533吨,销售1.12万吨;生铁购进1085吨,销售888吨;有色金属购进95.2吨,销售64.8吨。全年销售金属材料644.78万元。1985年,全市物资系统购进钢材5.45万吨,销售5.24万吨,分别为966年购、销量的6.4倍和4.7倍;购进生铁5148吨,销售988吨,分别为1966年购、销量的4.7倍和5.6倍;购进有色金属564吨,销售553吨,分别为1966年购、销量的5.9倍和8.5倍。1993年,全市物资企业物资购进总额87319.79万元,物资销售总额95946.32万元,利润总额1147.14万元。
012年,市物资集团公司实现物资销售总额53000万元,实现物资进销差价1195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0万元。
4.燃料供应
成品油供应原成品油供应由市商业局石油公司供应。
993年,福建省石油总公司三明石油分公司从商业部门分离出来。全年石油燃料供应88345吨,年末库存8762吨。其中,燃料油消费58800吨,年末库存7263吨;汽油消费18879吨,年末库存759吨;柴油消费10666吨,年末库存740吨。200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进入福建市场。2000年5月由上海华东中石油销售公司与原福建三明运输公司(现福建闽通长运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三明市中油汽运油品销售有限公司。2005年,全市石油燃料购进190580吨,销售13894吨,年末库存2321吨。2012年,全市销售成品油46.72万吨。其中,汽油18.49万吨,同比下降5.57%;柴油28.23万吨,同比仅增长3.22%。至2012年12月底止,全市共有成品油批发企业3家、管理性公司9家、配送企业16家、加油站307座。
煤炭供应1954年,三明境域列入统计的原煤产量仅200吨。1958年,永安县首先兴办国营永安、槐南、岭头煤矿。970~1992年,全区共计产煤3147万吨。其中,县、乡(镇)煤矿产煤1417万吨。1993年,三明市生产煤炭325.68万吨,调入省外洗精煤75万吨、烟煤、焦炭各18万吨。2002年11月,三明市煤炭工业公司正式撤销,成立三明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属事业单位---三明市煤炭管理中心。2005年,全市生产煤炭465万吨。其中,永安矿务局生产150.9万吨,三明市县、乡属矿生产315.06万吨。2012年,全市生产煤炭02万吨。
5.盐业经营
1993年前,食盐由各级商业、供销系统负责供应。是年,福建三明盐政处成立,负责三明盐业分公司所管辖销区的盐业市场管理与盐业行政执法工作。当年,全市碘盐供应网点(食盐零售网点)有107个,销售食盐9727吨。其中,食用小包装碘盐8923吨,食品加工用盐804吨。2005年底,三明辖区内56个大型超市已完成碘盐直供。全市碘盐供应网点(食盐零售网点)增至232个。同年,全市销售食盐15753吨。其中,食用小包装碘盐12117吨,食品加工用盐3636吨。2012年,省盐业公司三明分公司共购进盐产品15890吨,销售食盐5890吨,盐与非盐产品实现销售总额3210万元,利润104万元,上缴税收177万元。
6.现代物流
2010年之前,三明市物流业处于“小、散、弱”的状态,没有货物交易场所。2010年,市政府围绕“建设海西重要物流集散地”的目标,积极策划建设物流园区平台。2010年11月,三明市第一家物流公路港---三明兄弟公路港有限公司建成。2011年初,三明市要求各县(市、区)都要因地制宜,建设一至两个规模适度的公路港。全市总规划物流项目用地面积约135公顷,建成后可集散车辆近10000辆。2012年,全市12个重点在建物流项目,总投资90亿元,当年完成投资6亿元;全市建成公路港6个,正在建设公路港5个。全年物流业增加值约为8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8%,占GDP比重为6%,第三方物流比重占30%左右。至2012年,三明市已有3家3A级物流企业。其中,兄弟物流和铙山和兴物流获2012年度全国先进物流企业称号,铙山和兴物流被授予“中国物流实验基地”牌匾。
7.住宿和餐饮经营
新中国成立初期,旅店、饭店均由私人经营。1952年,境内住宿和餐饮业零售总额仅125万元。1956年,在对私改造中,一批旅店、饭店转化为国营或集体住宿和餐饮企业。
958年,国家投资陆续兴建一批旅社、饭店。1999年,全市有住宿和餐饮企业7655家,营业总收入10.48亿元,商品零售额9.31亿元。其中,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10家,营业总收入4267万亿元,商品零售额3662万元。2012年,全市有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84家,从业人员5737人,营业额.22亿元。
七开放开发
1.出口贸易
1963年,三明专署设立外贸站,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出口产品生产和收购,当年收购总值131.5万元。1978年,全区收购出口商品总值达2116万元,在全省9个地市中列居第八位。1984年7月6日,在三明市召开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并颁布外商在三明投资的6条优惠措施。1993年,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在三明设立二类陆运口岸。1999年1月,三明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正式成立。3月,三明市二类陆运口岸通过省里的验收。2005年,全市出口总值46756万美元。其中,0家重点企业全年出口4.1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0%。2012年,全市完成贸易出口22亿美元,完成全年出口目标任务121.7%,高出全省37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企业7家,出口额5000万美元~1亿美元的企业10家。
2.进口贸易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区外经贸企业均未获得进出口权。当时,地区投资企业公司利用留成外汇,委托省有关部门代理进口第一笔业务:委托省华福公司进口飞利浦电视机000台投放市场、机械手表10万只在国内市场销售。1983年,全市出口产品收购总值5610万元。1993年起,三明市外贸进口主要以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设备、物品进口为主,进口的品种有工业机器设备、纺织原料、木浆、废纸、化工品、矿产品等,当年进口总值580万美元。1999~005年,三明市进口恢复并实现较快增长,从1999年的3948万美元到2005年的7754万美元,年平均增长12.3%。2012年,全市进口贸易额18100万美元。
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