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20

第20章 遗失的自我贺铭华

人是很容易遗失的,甚至是集体遗失。

在人类发展史上,就曾有过一个极端黑暗的中世纪,那时,全人类几乎都遗失了。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昏暗年代,整个民族也发生过集体遗失的悲剧,现在想来犹令人发指。

而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世人又面临着集体遗失的危险。

以往的人类或民族遗失现象,常常是被动的,是在一种强权压迫下而发生的,个人在其中是无法抗拒的。而今天则不同,许多人是自觉自愿地将自己捐出——仅仅保留了人的社会生物性。只为了物欲,只为了金钱。自我则在金钱和物欲的暗影下消失了。

现代社会越来越有一种大的趋势形成,即人的标牌化或曰人的符号化。

社交场所互相介绍,必是官衔、职务、学历、社会地位、财富拥有状况等等:选拔人才,重视的也必是学历、职务、工作经历、是否听话等等;寻找异性朋友,重视的则是身高、相貌、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等。在其他社会活动中,对人的衡量标准也大致如此,注重的都是作为人的“硬件”部分,即标牌性的东西。至于一个人的品格、禀性、才华、信誉、爱好、追求、信仰等体现自我个性和自我价值的“软件”部分则完全被忽略掉了。这种社会现象必然要导致对人的社会测定和价值评价上出现一个根本性的错位:见物不见人或日重外观轻本质,人则沦为一种地地道道的商品。由此导致了社会上一系列悲剧的产生。

这种社会现象的最大危害是贬损人的价值,戕害人的个性,侮辱人的尊严,忽略人的权利。一句话,就是不把人当人看。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人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自我评价、自我追求全都变得一钱不值。世人日渐衍化为一个个品格低劣、平庸乏味、冷漠寡性、自私自利的社会性动物,成为只知道追求感官刺激、讲究享乐的消费工具。如果说人们之间还有什么个性区别的话,那只是攫取财富的途径、寻求刺激的方式、挥霍生命的程度、浪费社会资源的多寡不同而已!世人在社会生物性这一大“赏赐”。而作为人的最基本特征的“自我”则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遗失得干干净净……

本来,我国古训中早就有“性相近、习相远”之说,告诉我们人类的本质特征是相近相似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乃在习性上,即自我特征方面。而今天的社会情状却是人与人之间“性”相近,“习”也相近,从自我特征方面已经几乎无法将人区分开。这实在是古代圣贤们始料不及的。真不知这是人类的进化还是退化。

现代社会应是人的自我个性完全发展的竞争社会。在这种条件下,群英争雄,各显神通,开拓创业,锐意进取,迅速在市场经济的经纬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而我们在这里强烈呼吁解放被物欲笼罩的人的心性和良知,呼唤已经模糊消失了的自我个性,返璞归真,避恶向善,实现人生价值,走出圆满人生。

【作品赏析】

人是很容易遗失和被遗失的,我也认为。然而,人类每一次遗失的苏醒,却是那么的艰难。

一个人活在世上,自我创造性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应该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根本途径。意大利之所以能在文艺复兴时取得空前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个性化的空前渴望,并努力地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我想,一个人只有把个性的潜力发挥出来了,他的人生才会有价值可言,否则就是自己“不把人当人看”,就是带着壳体在夜里闭着眼睛行走的怪物(准确地说是行尸走肉)。

或许,人类自我的遗失,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神的遗失。作者说:“这也许就是商品社会对现代人的一大赏赐。”也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一些人对物质的盲目追求、生命的无耻挥霍已远远超离了对精神上的臀要。或者说,精神文明对他们来说早已“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遗失得干干净净”了。然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我个性的发展,自我个性的发展又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发展。仅仅满足于物质财富的民族,是盲目的,是自私自利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文明的;只有物质与精神共同发展的民族才是“返璞归真,避恶向善,实现人生价值,走出圆满人生”的伟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