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发现这么美的台湾
6690700000009

第9章 台湾乡村文化

了解台湾最原汁原味的本土化生活,胼手胝足创造台湾奇迹

要了解台湾乡村传统文化,其实反而是一些并不算出名的地方还有所保留,而那些知名的地方总会因为商业上的利益而逐渐失去了味道,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无奈……但无论怎样,台湾还是有些原汁原味的东西等待你的探寻和发掘……

云林口湖乡晒乌鱼子

大多数台湾人对于海味总是特别迷恋。其中被称为“乌金”的乌鱼子,因其浓郁的海洋味、绵密的口感,加上金黄的色泽,深受台湾人喜爱;但也因其“高胆固醇、高单价”,一般家庭只有年夜饭上才吃得到,所以总给人遥不可及的印象。乌鱼子因为产量少、制作困难,因此十分珍贵;一年一次的产季,约在冬至前后十天。此时,渔民们开始忙着杀鱼取卵,加工成乌鱼子。乌鱼子全程手工制作,且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因其经济效益高,带来的财富远超过其他鱼类,是台湾渔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也被渔民们戏称为发年终奖金。

台湾云林的口湖乡,是著名的“乌金”故乡。小小渔村内,家家户户都是晒乌鱼子的渔家,有几十片的小规模,也有几百片的大排场。置放在广场上的片片乌鱼子,在阳光照射下黄澄澄的,好像烤过的乌鱼子正散发着诱人香气。不过,别以为晒乌鱼子很简单,只要丢在那就好,它跟人一样怕强烈紫外线,所以要避开中午的大太阳,以免晒黑了,影响卖相。

若贪图即刻的口腹之欲,村内有一家一家的现烤摊位,平民化的价格,贵族般的享受,不知不觉,让人一片接一片地停不下来。上好的乌鱼子不含防腐剂,吃起来弹牙却不粘牙,火烤后搭配新鲜蔬果,如萝卜、苹果等,真是人间美味。也可用58度的高粱酒来烤,只需一两分钟,切忌过熟,吃起来有酒香味。

游走在此,你会感到少了渔产特有的鱼腥味,却多了渔民浓浓的人情味,随意找个人家进去看看,他们多半好客。和主人家谈得来,还会邀请你吃美味的乌鱼子,乌鱼子可能会因为个人口味的差异而有区别,但这份浓浓的人情味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味道。

云林 大埤乡腌酸菜

早期台湾农家经济条件匮乏,所以老百姓就想到利用芥菜加工成腌菜,不但储备食粮,而且节省物资。一般常见的台湾腌菜有:榨菜、五香大头菜、酸菜、梅干菜、覆菜、酱菜等。

来到有“酸菜王国”美称的云林大埤乡,沿着村庄小路走,迎面扑来阵阵酸菜味,随处可见散落在稻田、马路旁,大大圆形的水泥容器,可别以为是游泳池,它是用来制作酸菜的主要工具——腌制槽。在二次水稻收成后的冬阳里,农民铲下一棵棵的芥菜,先让它们享受一场日光浴,接着婆婆妈妈们将晒软之后的芥菜,依序排列在腌制槽里,排好一层后,就由经验丰富的师父拿捏比例,撒上一层盐,如此一层芥菜、一层盐地反复,直到装满整个槽为止;其间,芥菜还会因出水而下沉,最上头就要不断添加新菜。最后才盖上塑料布,防止雨水渗入,再用石头重重压实。这种腌制过程费时费劲,但遵从古法,不含任何人工甘味及防腐剂,十多天后飘出咸酸味,即可出槽包装。

从收成、腌制到包装上市,可让一家工厂有时多达上百名员工,从年头做到年尾。没想到这不起眼的酸菜,硬是拼出亮眼的经济奇迹呢!

“国语”中说的“酸菜”,客家或闽南人说的“咸菜”,原是为了节省生活成本而制造的加工食品,现在居然成为了有价值的经济农产品。不可忽视这最local的土产,记得一定要带的哦!

彰化 福兴乡林家手工面线

过去台湾西部沿海,因为海风大、日照足,有很多手工制作面线的人家。可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手工技法如今成为极稀少的民间工艺。就是因为“手工”二字,代表着它背后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以及对传统精神那份信念上的坚持,让人更加感受到它的珍贵。

位于彰化县的福兴乡,在极盛时期,

手工制面的店家少说也有十几户,如今一切都机械化,真正保有纯手工制作的屈指可数;可就在乡里一条小巷弄内,有这么一户林姓人家,家里是传统三合院,还可见到浓浓古早味的手工制作的面线。

他们靠天吃饭,晴天必须工作,所以常常待在烈日下劳动一整天,十分辛苦。从揉面开始,就是一连串的考验,面粉、水、盐以及麻油的比例,得拿捏得当,否则制作出的面过软过硬都不好。抛面线的功夫更是一绝,没有相当经验的师傅,是做不了这个活的。力道大容易扯断,力道小抛不均匀,总之要恰到好处,看师傅似乎甩得轻松容易,让人陶醉在他一上一下的舞动中,经过无数次的拉扯,分分合合,逐渐变成细如发丝的面线。

除了坚持手工制面,还很环保,利用天然的太阳光脱水。

TIPS:林家手工面线

地址:彰化县福兴乡福兴村129巷9号。

面线曝晒时间长短,视当天日照强弱,又得防过度曝晒,所以时不时就要逐一检视,劳心劳力。别以为这样就完事了,晒好的面线要再经过蒸面,才可包装销售。如此大费周章制作出的手工面线,格外有嚼劲,实非机器所能替代。

头家赚的是辛苦钱,利润微薄,为的只是一份坚持。这样的坚持值得人钦佩,这样的文化遗产也希望能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