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发现这么美的台湾
6690700000007

第7章 台北人的性格

台北人不是冷漠,只是谨慎;台北人不是没有人情味,只是没有机会展现……

我不知道隔壁是谁

有一次,我独自在台北家里,下午两点,电铃响了。应门后,是两名警员。他们客气地出示证件,然后表明来意,说最近大楼有窃案,怀疑是楼里居民所为,简单问我个人资料后,就聊起隔壁邻居的事情。我努力回忆思索,但脑子里依然一片茫然,最后只有不好意思地回答:“我不知道隔壁是谁。”

以前家住高雄,从巷子头到巷子尾,大部分相互认识;在台中工作时租的公寓,大概住的什么人也都知道;在台北好歹也待了五年,对隔壁邻居却一点印象都没有。想想,好可悲,是我这个台北人太冷漠吗?

还有一次,我刚刚从西藏流浪回来。受到淳朴、热情的藏民影响,我不再拘谨严肃,风尘仆仆到了台北。同时进电梯的有几个人,对他们说“你好”,似乎没人听到……中间有人出电梯,每个人我都说“再见”,直到我出电梯再次向里头的人说“再见”,居然只有一个人应我,其他的人都很漠然。那一刻,有点失落,西藏的温暖更凸显台北的寒冷,可真是这样吗?

我总是在私下抱怨台北人的冷漠,尽管我也算是个台北人。

但有一次,当我和一位大陆朋友抱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却非常吃惊。那时候他刚从台北回来。他说起一件在台北遇到的小事,因为是去台北工作,所以平时他很难得能去各地走走看看,直到工作即将完成后,他才想起在台北逛一逛。因为人生地不熟,除了暂住的公寓和工作的大楼周边,他对于台北的一切都很陌生,又因为不是跟团旅行,所以迷路在所难免,所以他就随便找了个中年大叔问路。大叔很热情,虽然“国语”不是很标准,但依然努力地让自己的“国语”标准起来,大叔详细地为他指点路径,而且生怕他听不明白,又替他画了一幅简易地图。最终,我那个朋友顺利到达目的地,对那个热情的大叔他一直记忆犹新。

因此,他就用这个事例来反驳我的“台北人冷漠”说。仔细想想,确实也是,似乎我有些以偏概全了。换成是我的话,如果有外地人向我求助,我肯定也不会拒绝,至于我在电梯中受到的冷遇似乎是因为我自己太过于莽撞了。

台北是个大都市,因此人人都抱有一种防备之心,若是有人“无事献殷勤”,那么必然会引起警觉,这根本就是无可厚非的。但我却陷入了这个怪圈中,自己先做出不合常理的举动,却希望得到别人的回应,还真是有点一厢情愿。

现在,仔细想想,似乎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台北人不是冷漠,只是谨慎;台北人不是没有人情味,只是没有机会展现……

印象最深的小巴司机

每次回台北,都少不了要去拜祭老爸。老爸的骨灰坛,安置在台北市近郊的富德公墓,我喜欢坐公车到墓区。

“小12路”从捷运昆阳站发出,终点站是木栅动物园。

南港路上,有很多台湾本土小吃,不知名,没有商业炒作,不匠气的菜肴,我总爱随性选择一家,在店里吃家常聊家常;后段研究院路,没什么商店,小马路两旁绿树成荫,颇有曲径通幽之意。

拐过技术学院,即进入山区,这一路可有意思了。一天几班的小巴,开车师傅都是同个人,乘客亦多半是这山里的居民,老太太啊,老大爷啊。司机几乎每个都认识,知道他们住哪、门牌多少号、家族成员、阿猫阿狗,等等。山里大小事他了如指掌,活脱脱一个万事通。而此车不但要运输载人,有时甚至还要充当物流运输,连美食外卖都能直接送到家里,司机笑说自己兼广播员跟邮差。

偶有新面孔出现,除了来拜祭先人(像我),就是爬山的,原来这山区有很多古道可通行。所有乘客就像是司机师傅的旧爱新欢,短短车程彼此互通有无,相处融洽,台北人淡漠的性格,在这“小12路”上是不存在的。

来的次数多了,便渐渐熟悉了。小巴司机是个地道的本省人,在这条线路上已经跑了20年之久。我不禁好奇,难道他就从来没有想过换一种工作,换一种生活方式吗?听到我的问题,他笑了笑说,若是他去做其他的工作,这些上了年纪的阿婆阿公怎么办?而且相处的时间长了,深厚的感情不是说断就断的。他的回答不禁令人肃然起敬。有一次,有个陌生的登山客要找一条古道,而车上的所有人都对这条古道不甚了了,就连司机师傅这个万事通都被难住了,这可急坏了那个登山客。但司机师傅依然安慰他说:没事,肯定能找到的。最后,他给当地的老人家挨家打电话,总算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原来那个登山客要走的古道的名称是日据时代留下的名称了,现在早就已经换了名字,这事只有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才知道。

得到答案的登山客千恩万谢,虽然因为这件事耽误了不少时间,但车上的人大多都因为能帮助到别人感到非常欣慰,而一些阿婆还不断提醒那位登山客要注意安全。那个画面至今想起来都还暖人心肺。

其实,台北人大多是这样,初相识,虽然看起来淡漠中带着一点疏离,但只要你需要帮助,台北人大多会义不容辞地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