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发现这么美的台湾
6690700000011

第11章 台湾当代文化艺术

最具时代特征和台湾本土魅力的当代文化艺术

除了土生土长的闽南语艺术之外,台湾当代最出名的莫过于赖声川的相声、话剧和林怀民先生的云门舞集了。这二者除了在台湾家喻户晓外,在国际上也有着鼎鼎大名。时常有大陆的朋友问到其中的有关情况,让我充满了一个身为台湾人的自豪!感谢二位大师给了我这个狐假虎威的机会,嘿嘿……

赖声川相声、话剧

第一次接触到相声这种表演艺术是在1987年,过程十分有趣。那天老爸偷偷摸摸地半夜不睡觉到客厅放录影带正好被我抓了个正着,悄悄摸过去瞄了两眼,发现老爸正在看一部什么表演,老爸看得津津有味,居然一直没发现我。这让我好奇心大盛,到底有什么好看的,而且这么神秘,便上前询问。老爸这才发现我,手忙脚乱地去关录影机,并气急败坏地训斥我为什么这么晚了还不睡觉。长期与老爸老妈斗智斗勇的我怎么可能会屈服于这种程度的质问,三兜两转地就把话题拉到了他看的东西上面。老爸支吾了一阵终于老实交代了,原来他看的就是那传说中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影带,老爸允许我一起看,但一再交代我千万不能到外面去乱说……

当时台湾虽然刚开放了回乡探亲,但在文化交流方面依然控制得很严格。录影带是老爸的好友回乡探亲带回来的,在外省人的小圈子里私下流传,当大家都看了一遍后便凑在一起交流心得。看着一堆叔叔伯伯凑在一堆,用外人听不懂的专用术语鬼祟地交流着,感觉很是有趣。

那部录影带我全程都看了一遍,觉得歌舞之类的东西都很是普通,但是相声却很是逗趣。当时在台湾,虽然赖声川的相声已经开始走红,却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大的影响力。但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我却对这种表演形式充满了好奇,于是就想专门找个机会去听一听,但在当时一来因为年纪还小,二来赖声川的相声在台湾各地巡演已经结束,所以就只有暂时压制了这个想法。

真正接触到赖声川的相声是在1993年了,赖声川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事隔多年后又进行了重演,当时还在上大学的我通过课间打工和零用钱的积攒请全家人一起去看。

那时,赖声川的相声已经在台湾名声大噪,票买得很不容易,就连去看的过程中都有一个疑问——台湾到底有多少人啊?感觉全台湾的人都同时集中在了一座小小的剧场中。演出开始前,剧场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走廊里都站满了人,人声鼎沸可媲美夜市。当时还在暗暗后悔怕是来错了,但演出一开始,我的疑虑就被打消了,观众们都很自觉地屏息静气,而大师的表演也很专业,很快我就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了。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不但是赖声川的出道之作,而且也是其成名作。赖声川的相声给人一种亲切感,因为相声中很多段子所描述的场景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说眷村里生活的段子就勾起了我无数的回忆,再比如那痛快淋漓的针砭时弊,就让我想到了原本在高谈阔论的叔叔伯伯们一看到宪兵走过就马上挤眉弄眼地转换话题的有趣场景。

至今那场相声还历历在目,而从那以后,我的老爸就成为了赖声川的铁杆粉丝。

再次接触赖声川的表演是在2009年了,演出的剧目是《宝岛一村》。

2008年,早已蜚声海外的赖声川和另外一个文艺界的大佬王伟忠(《康熙来了》的制作人)准备携手合作做一部话剧,两个大佬级人物的合作本来就噱头十足了,再加上题材是我最有感触的眷村题材,因此就成为了我不能错过的一件大事。当时还在大陆流浪的我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回到了台北,但《宝岛一村》一票难求,用尽浑身解数的我最终未能如愿。但又不甘心就这么算了,幸好是在全台巡回演出,既然台北的首演票搞不到,难道其他地方的票也搞不到吗?这个时候出生在台南、工作在台中、安家在台北的我就充分展现出了我到处漂泊的优点了……挖掘了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终于在一个老同事的帮助下搞到了一场2009年1月台中的票,这才让我得偿所愿。

《宝岛一村》是台湾少有的以眷村为题材的话剧。从1949年底,外省人初来乍到的兵荒马乱,到60年代的严肃空气,再到七八十年代的眷村的喜乐与隐约的浮躁,一直到90年代眷村的拆迁,《宝岛一村》演绎了一个眷村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全过程。在这部话剧中,我不但看见了我的父母,也看见了那些曾经亲切的叔伯阿姨,看见了我的那些伙伴,甚至还看见了我自己的影子。回味与感动,让我好几次都差点忍不住落泪。

演出结束后,全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而早已经过了爱激动年岁的我也心潮澎湃加入了用力鼓掌的行列。演出结束后,演出方还向在场的所有观众每人赠送了一个热乎乎的小笼包。手里拿着演出方赠送的小笼包,掌心的温度和心里的温度久久不曾冷却……

云门舞集

云门舞集是台湾的一种文化特产,在我幼年时期就已经名声大噪了,但奈何我本是一俗人,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对它有太多的关注。第一次对云门舞集的舞蹈产生好奇是在2004年,当时还在大陆到处游荡的我偶然认识了一个老外,当他听说我来自台北后说:“台湾,我知道,云门舞集的舞蹈我看过,很精彩!”那个时候真的很是汗颜,连老外都把云门舞集当成了台湾的一张名片了,而我这个台湾人对它的所知却连老外都不如,惭愧啊!

后来回到台北,第一次对云门舞集的舞蹈发生了兴趣。刚好有位友人弄到了云门舞集的演出票,就问我愿不愿意去,要是放在以往我肯定就婉拒了,但这次正好有了好奇,就决定去看一看。

在演出当天,现场虽然座无虚席,但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混乱无序,即便是在演出开场之前,观众们也安静地坐着,即便是说话讨论都尽量压低声音生怕打扰到旁人,这让我联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看赖声川相声的场面,不得不感慨台湾人这些年整体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演出的剧目是《白蛇传》,这个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家喻户晓的古代传说故事我很是好奇能被演绎成什么样子?

舞蹈开始后,我很是惊诧地发现,云门舞集的舞蹈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其舞蹈方式有一些芭蕾舞的影子,但绝对不是芭蕾,又像是有点融合了其他的一些舞蹈甚至是武术的动作。虽然我是个彻底的外行人,但无可否认的是,台上的舞蹈在那一刻真正地打动了我,这种我所并不熟悉的舞蹈能让我有一种既放松又惬意的感觉,配合着或急或缓的音乐让我第一次开始对这种原来避之唯恐不及的艺术形式重视起来。

几个小时的演出感觉很快就到了尾声,老套的传说故事被新派的现代舞蹈重新演绎后精彩纷呈。这短短几个小时的经历让我不得不感慨一下,云门舞集能有这么大的名声的确是名不虚传啊!虽然我对舞蹈并不在行,但艺术既不存在国界,也同样不存在行业的差别,真正美好的东西总是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云门舞集——值得推荐,向林怀民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