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麻辣近代史:1885—1905
6447500000049

第49章 李鸿章传:创造43个中国第一的伟人

身负卖国臭名的李鸿章竟然是创造了43项中国第一的爱国伟人?张之洞对中国的近代工业究竟有何贡献?光绪皇帝在慈禧手下过活,受到过什么样的屈辱?扼杀了维新变法的慈禧为什么最后又走到了维新的老路上来?什么人敢跟袁世凯对骂?本章的各位名人向你展示了晚清名人们的诙谐人生。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位大臣像他一样这么重要,他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清国,日本、朝鲜、越南的历史走向都或多或少跟他有关。翻开中国近代史,从太平天国到中法战争,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从派第一批留学生出国到修中国第一条铁路,可以说从1860年到1901年,中国所有大事他都是主打或主打之一,没有他,中国近代史会是另一个样子。无论成与败,他的一生都在为清国奋斗,但无论他怎么努力,灾难始终像某种从坟墓里爬出来的东西,穿着金鞋子,有一头金发和满嘴金牙,像一具骷髅似的咧嘴而笑,笑得他前功尽弃,笑得他无可奈何,他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

1842年,李鸿章作《二十自述》:“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壮士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闻鸡不觉先起舞,对镜方知颊有髭。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意何为?”20岁,的确是事业正当时,碌碌无为绝不适合于李鸿章,手提三尺剑平定天下,那才是李鸿章的心中抱负。

1843年李鸿章到北京参加科举,在途中写了《入都》组诗。在他的诗中,他的鸿鹄之志,他的自负,他坚信自己具有担当天下重任所需的雄才大略、驰骋天下所需的运筹帷幄、改变天下所需的政治魄力都显露无遗。“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更是近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万年以来,谁才是能书写历史的人?是我,是我李鸿章,我要到三千里外的异域去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然而在这年的科举中,李鸿章没考上,但他并没灰心。1847年李鸿章再次参加科举,这次终于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工作,开始当官了。李鸿章说:“做官是最容易的事,如果一个人连官都做不了,那实在无可救药了。”

1851年,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李鸿章回到家乡办团练,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1858年他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成为曾国藩的学生。

他爱睡懒觉,而曾国藩好早起,曾国藩为治他,便说所有幕僚都到齐后再开早饭,李鸿章这才不得不起床。后来老李回忆说:“在营中老师(曾国藩)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后围坐谈论,谈古论今,娓娓道来,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在曾国藩的教导下,李鸿章在军事、权略、修身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1862年曾国藩派李鸿章率兵去上海,他说:“你这一去,我虽可以高枕无忧,但从此我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呀!”李鸿章谦虚地说:“老师这人才济济,胜过我的有很多。”曾国藩:“不过现在湘军人手不够,你这一去我没有兵给你呀,让你做统帅,兵就由你自己解决了。”闹了半天李鸿章原来是个光杆司令。但这难不倒李鸿章,他利用他爸的关系招来许多世交弟兄,还找刘铭传帮他叫人,并招来自己的学生刘秉章,刘此时已办团练了。就这样李鸿章两个月招了2万人,是为淮军。

李鸿章的淮军刚到上海时,没有人想到他能灭太平军。他的部队因衣着简朴,遭到嘲笑,李鸿章说:“军队贵在能战,而不是外表,等我们打完一仗,你们再笑也不迟。”随后他率军3000与10万太平军交战,前两天都败了,第三天李鸿章亲率3个营冲击太平军正面阵地时,发现太平军移动的队形中出现一处混乱。于是他亲自擂鼓,并命淮军向太平军混乱处进攻,冲乱了太平军,此时他令开炮,突然天空黑暗,一场倾盆大雨降临,李鸿章冒雨猛冲,最终以3000人大破10万敌军。太平军“自相践踏,尸积如山”。李鸿章说:“淮军看上去是土一点,但他打仗凶!”

一次太平军攻上海,上海告急,但没有人肯领兵与打上海的李秀成交手,李鸿章挺身而出。曾国荃笑道:“少荃领兵,我可高枕无忧。”李鸿章率军首战告捷,拿下浦东,随后在北高桥与太平军遭遇,李鸿章的部队弹药将尽,但太平军仍然不退,李鸿章骑马立于桥上,用望远镜观察敌情,被太平军狙击手王某发现,准备射杀李鸿章。而此时李鸿章的坐骑突然一惊,奔入敌阵,卫队300人急忙护驾,于是都冲入敌阵,势如潮水,太平军惨败,而狙击手王某也被藤牌队长杀死。李鸿章这才知道有人要狙击自己,忙问情况,藤牌队长说:“我看见有人要害您,便把藤牌滚入阵中,砸中马屁股,于是马便一惊,冲入敌阵。”李鸿章重赏此人。

1862年虹桥之战,李鸿章冒雨赶到虹桥,见淮军败退,他对张遇春说:“你转告官兵,谁再敢退下来,就提头来见我!”张遇春对部下说:“都听见了吗?还不快向前冲。”由于李鸿章亲自督战,士气大增,淮军以损失100人的代价歼灭太平军3000多人。

李鸿章主张慎重初战,力戒浪战。他说:“用兵之道,先揽大势,而后下著,不得以目前小胜负为定性也。”“不攻则已,攻则必须破一二坚垒,以寒其胆。”“勿猛追轻进,勿孤立,屡胜之后倍加持重为要。”

于是,此后李鸿章将太平军在江苏、上海的据点一个个地拔除,1863年李鸿章为夺取太平军占据的苏州,采取“规取远势,以翦苏州枝叶,而后图其根本”的方针,“张百二十里大网,四面兜围”苏州,并从陆路水路切断苏浙两省太平军联系,使苏州成为孤城,最终拿下苏州。

在打太平军的最后一战——天京之战时,李鸿章看出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要独占功劳,所以拒绝执行朝廷让他参加天京之战的任务,朝廷因此责问他,但李鸿章为了将功劳都让给恩师的弟弟,最终也没参战。但他仍旧因在剿灭太平军中立大功而升官。

在平定太平天国后,李鸿章又参与了镇压捻军的作战,最终将捻军敉平。

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李鸿章很注意发挥近代武器装备的技术优势。这点他比曾国藩要强,曾国藩说:“决定战争的不是武器,而是人。”李鸿章说:“无论什么决定战争,想到中国武器的低劣,我深觉可耻,每天我都警告和教训我的军官,要谦虚谨慎,记住这种羞耻,要他们从西洋人那学会一两件秘密武器。”他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说:“西方人靠枪炮、战舰的先进能够在中国横行,中国的弓矛、火枪、土炮打不过洋人的后膛来复枪,中国的帆船、炮艇打不过洋人的战舰轮船,故而受制于人。”因此他非常重视对西式武器的购买与制造,他是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之父,是他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洋枪装备的部队。不仅如此,李鸿章对这一时代火器战术运用有比前人和同时代人更深刻的认识,为对付以骑兵为主的捻军,他认为“洋枪队四面能打,小炸炮当中排击,从前英夷击败蒙古数万军队亦是如此(八里桥之战)”。他强调以密集火力对付移动迅速的捻军骑兵。在火炮运用上他主张根据特点区别运用。他说不便于机动的大炮决不可用于野战,而轻便的可伴随大炮的小钢炮则作为打捻军的利器。他用这套理论打捻军,在一次战役中以劣势兵力“击退援军十万,斩首两万”。他在制造武器上思想开明,在研制新式武器时一次出事了,炸死20多人,大家都打了退堂鼓,但李鸿章说:“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必须要有付出!”

李鸿章虽然是曾国藩的学生,但他在利益观的问题上却跟曾国藩有所不同,他是很看重利的,他说:“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于是他对部下说:“只要事情办成,论功行赏,封官加爵,决不食言。你们犯的一切小错我都不过问,一切大错由我李鸿章承担。”跟着如此长官谁不尽心?于是许多英才投奔他。

1872年,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去世,此后李鸿章一人身系天下安危,慈禧说:“苍天有眼,亏得曾国藩走后有李鸿章,李鸿章真能干呀!”

曾国藩和李鸿章,二人都办洋务,都镇压太平天国,都会打仗,都精通战略,都是爱国者,都擅长权谋,但二人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李鸿章说:“大丈夫焉能自翦羽翼?”因此始终抓住大权不放,而曾国藩则属于功成身退、见好就收的,他说:“俞樾拼命做学问,李鸿章拼命做官。”曾国藩说得不错,只是这“拼命做官”却极易被误读。在现代社会,说这个人“拼命做官”,说白了就是“拼命捞钱”,而曾国藩所说的“拼命做官”则是“拼命做事”。邓小平曾说:“我们共产党人是来做事的,不是来做官的。”而李鸿章嘛,他应该说:“我是来做事的,当然,为了能做事,我必须有官当,因此,我必须拼命做官。”

人生在世,想为国家做事,就必须做官,越想做大事,就越要做大官,因为只有手握大权,你才能做大事,不然,空有一腔抱负,却天天在卖红薯,又有何用?因此李鸿章是个非常喜爱权力的人。爱权力,看你怎么看,如果爱权力是为了用大权为国家、为人民多做实事,那么就是值得肯定的;如果爱权力单纯是为了给自己谋福利,为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么就是应该鄙视的。显然李鸿章属于前者,权力这个东西,奸臣需要,忠臣、能臣更需要,唯有庸臣不需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臣难为无权之官,一个道理。

曾国藩在世时一切责任和骂名都能替李鸿章顶着,当曾国藩一旦去世,李鸿章便成了断奶的婴儿,尽管官越做越大,可名声却越来越臭,正所谓“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李鸿章自从1862年办淮军,独当一面,直到1901年去世,40年时间为国做事,也算难能可贵。这40年期间,李鸿章一个人在前面办事情,官员们十个人在那掣肘,清流派一百个人在旁弹劾,政敌们一千个人在等着他把事情办砸后骂他。李鸿章太难了,太难了,他是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集三千唾骂于一身的人。李鸿章办的事情太多了,如果按时间顺序叙述,会很不连贯,现在,就让我们按海军、实业、外交等几个类别,来梳理李鸿章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