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麻辣近代史:1885—1905
6447500000050

第50章 中国海军近代化之父

李鸿章通过半生经验和一部《资治通鉴》懂得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但李鸿章身为朝廷重臣,岂能坐视国家挨揍?于是李鸿章要使清国避免挨打的命运,那么如何去做呢?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这点行不通,李鸿章早就看透,中国官场过于腐败,经济上强国是不可能的,因为李鸿章无论为国家赚多少钱都不够那些贪官贪的,更别提充实国库。就是国库里多了些银两,还不够慈禧等皇族挥霍的,靠发展经济强国,没几十年能见成效吗?而且,就算经济发展了,也是只能使国家富,不一定能使国家强,因为强国要有强兵。那好,我李鸿章就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且军事来得快,没有说强兵需要多少代人的,因为那样的话练的兵早死了。因此,军事弄好了完全可以在我这一代使国家强大。除了军事外,我李鸿章有外交大权,但外交必须靠军事做后盾,因为弱国无外交。

而军事上,中国陆军虽差,但最起码有陆军,而海军压根就没有,李鸿章于是下定决心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办海军。

他是中国最早提出制海权理论的人。他办海军24年,制定海军章程,购买战舰,建成旅顺、大连两个军港,可以说这两座城市就是李鸿章发展起来的;他还设水师学堂,建大型船坞,可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海军之父。李鸿章认为海军建设和国家安危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也应该有铁甲舰数艘在大洋游弋,才能够保卫南北各港口,为国家建立不拔之基”。“我若早一日备水军,敌即早一日消弭衅端。”

李鸿章办海军着眼于发展远洋海军,他强调海军应具有在海上与入侵者作战的能力,做到“船能出口,炮能及远”,以掌握海权,而基本条件在于“外海水师铁甲舰与大炮铁船皆断不可少”。他说:“中国战舰很少,但海疆绵延万里,所以只能守要点,直隶的大沽、北塘、山海关,江苏的吴淞口是最重要的。”他还说:“如果没有海军的话,敌舰可以到处挑衅,我军则只能疲于奔命,一旦敌舰走了,我又没法追,只能望洋兴叹。而如果我们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就能化呆着为活棋,沿海陆军水军相依托,战舰与炮台互为表里,那么我国在抵御外国时胜算就大多了。”

他有一整套海战战术,他提出:“我军应以铁甲舰对敌军的铁甲舰,以快速巡洋舰对敌军的快速巡洋舰,再以几十艘鱼雷艇密布各岛,伺机阻击敌军,则海战必胜。”他重视远洋海军的观点更是对传统陆地守口主义的突破。

他的海权思想是认识上的一种飞跃,但不彻底,如在夺取海权的海战手段上,李鸿章认为有“往堵敌国海口”和“自守口岸”两种,即主动进攻与待敌进攻。但李鸿章认为中国战舰太少,无法“往堵敌国海口”,因此他从未采取主动进攻。甲午战争中他的理论与实际脱节,造成惨败,但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当时世界海军正处于发展变革期,没有更多经验可供借鉴,李鸿章作为海权理论开拓者是值得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