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社交场合中,懂得“附合”他人的人,往往都有着精妙的口才和技巧。当他们面带微笑地赞美对方并做适当的渲染与炫耀时,往往只会给对方留下他是一个很外向与直接的人的印象,即便当时对方发现他们的赞扬有点过,也不会太在意,反而会笑着给予回应。
一个懂得沟通的精明之人,他绝不会徘徊在别人的世界里;一个聪明处事之人,他也定然懂得如何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进可退;而一个会说话办事之人,在听别人说话时,绝对懂得把握好插话的时机,并且适时地对他人给予肯定,从而拉近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窦文涛深谙附和的奥妙,他节目中经常都是让嘉宾来表达观点,然后几句不起眼的附和,就让节目能够愉快地进行下去。比如有一次,《锵锵三人行》说到了八卦的问题:
查建英:就说罗姆尼他在那竞选的时候,我忘了他原话怎么说,反正最后那一句话就是说andwife,然后他就把这句话重复放你知道吗,andwife,你看他有多少个wife,这就变成一个敲打他的意思了,就是说你看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宗教。其实这个脱口秀的节目肯定他是更偏奥巴马的,是为了取笑他,就拿什么取笑?拿男女的事,法国你要拿这种事来说,人家觉得你什么呀。
小柯:法国这个民族它就浪漫,我媳妇去法国,法国人不跟你说英文。
窦文涛立马附和道:没错。
作家杰克乌弗曾经在《陌生人在爱中》一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迪特毛料公司在清理债务时,曾通知一位顾客,说他欠了15美元的货款,请予归还。这位顾客寻找了一番未找到有关账单,便怒气冲冲地专程跑到该公司经理办公室,声明他绝对不欠该公司的钱,还声明今后绝对不再买该公司的东西了。接待他的公司经理迪特先生听完这位顾客的报怨后,不但没有发出任何反驳的话,反而还对他专程来芝加哥为公司提意见表示深切地感谢,并将错误全部归到了自己公司上。很显然,顾客也没想到公司经理会如此“附和”自己,而且还承认了错误。经理的这一系列行动打消了顾客的怒气,他当即丢开了有关15美元的账单纠纷,又与该公司签了一大笔订单。
对于那些心怀怒气的客户,首要的就是得承认对方的抗议,但这种承认并不表示承认自己公司产品的缺点,只是以“原来如此”、“您说得很对,谢谢您”等话来附和对方,使其怒气平息,并趁机说:“您说得没错,但是……”从而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会话方式在推销技巧中是非常重要的,当别人以“原来如此”、“的确没错”的话来附和自己的主张或态度时,便会不由自主地相信对方,萌生“容忍”对方的想法。
附和就意味着肯定。听的一方通过“附和”这一行为告诉对方他同意其说法。当别人兴致满满的时候,自然是希望得到肯定的。如果我们只是说“不对,不对”之类泼冷水的话,自然就会惹人厌恶。
在某期《非诚勿扰》中,有一位高高帅帅的男嘉宾在谈到自己对另一半的要求时表示:“长头发,1米65以上,身材匀称就行。我脾气很好,而且特别招家长们的喜欢。所以,我对你性格没啥要求,只要不无理取闹就行。”
听完后,一旁的孟非紧接着建议道:“来,我们让黄老师扮演一下比较凶恶的丈母娘,场景是吃饭。好多事儿都发生在饭桌上。”乐嘉马上也在一边附和道:“我来扮演慈父,我来找一个女儿。(叫了一个女嘉宾的名字)你来扮演我们的女儿,小伙子的女朋友。”一番话逗乐了整个现场。
由此看来,“附和”往往不仅能帮我们打造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
尽管“附和”在很多人心中是有点“逢迎拍马”的意味,但是从某种长远意义上来讲,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运用这一心理策略去缓和某些关系,拉近与陌生人的距离。尤其是在某些商业场合,对于某些销售人员来说,搞定顾客心理的第一大要诀,便是要学会稳住对方的心。
因此,不管是为博得对方的欢心,还是满足一下自尊,只要能够让彼此都能够得到快乐,让自己的事情能够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中完成,那么偶尔附和一下他人,又有什么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