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访谈节目,主持人不但要运用多种提问方式,还要善于提问,问得巧妙。可以说,提问是衡量主持人的判断力、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尺度。主持人应该是一个高明的问者,几句话一出口,就能给访问对象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就能让节目变得引人入胜起来。
以下是2013年6月3日《锵锵三人行》中主持人窦文涛与嘉宾郭敬明之间的一段对话:
窦文涛:2012年有个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2年中国读者最喜爱的十大作家,头一个是莫言,第二个金庸,然后这里边就有了韩寒、郭敬明。然后有人就质疑说郭敬明为什么排在曹雪芹前边?你自己怎么看?
郭敬明:我当然我自己非常喜欢曹雪芹了,我很喜欢看《红楼梦》,我大概从初中、高中就一路看下来,就隔几年可能又再看一遍又不一样的感受。但是我觉得其实这个榜单我也能理解,就是因为时代不同了嘛,你不可能一百年、两百年、五百年之后所有人就永远在看一本书,你还是要,每一个时代都有新的不同的东西补充进来。但是经典它永远都是经典。比如说我或者韩寒,那可能就是代表一个新的一个时间段里面人们的一种阅读,那可能比如说经典的《红楼梦》、巴金、莫言他们可能就是代表每一个他们的那个阶段。
窦文涛:你看他那个描述显得跟韩寒就不太一样,而且过去咱知道,现在不骂了,过去韩寒老骂你,你自己是不是也觉得有点委屈呢?
郭敬明:我现在还好,我不太在乎这种东西,就是别人对你的批评,其实对我来讲我觉得如果讲得有道理我就改掉,那我做得不好的。如果是因为误解或者我本身没这样的问题那也就算了,那是因为他不了解,你也没必要去较真或者去戒掉这些东西,做好自己就行了。
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提问技巧是做好节目的重要一环,绝大多数信息和趣味都起源于主持人的提问。节目主持人如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善于提出问题,那么这个节目就成功了一半。而不善于提问的主持人则会让节目出现单调、枯燥、乏味等状况。
例如,许多主持人在采访中经常会问对方:“您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啊?您对将来有什么打算呀?您有什么感受啊?”虽然这些问题并没有什么错误,语言的语法也很规范,但它缺乏的是个性与色彩,属于“鸡肋”范畴。这样的提问往往提不起被采访者的回答兴趣,也容易让回答沉于单调、流于应付,更会让节目的受众产生“丢弃”的念头。
面对相同的对象,不同的提问方式,可能就会获得截然不同的效果。善于提问,有利于主持人进行深层次挖掘,有利于节目向深度延伸;反之,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做好电视访谈节目,除了做好前期准备以外,关键是一个“问”字,要问得有学问,问得有技巧。它的关键之处在于:
第一,要保持平等的心态。
无论访问的对象是大腕还是巨星,主持人都要与被采访对象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果主持人用一种仰视的心态进行提问,不但不能深入被访者的内心世界,反而让观众觉得平淡无味甚至很反感。如果主持人用平等的心态或是充当对手的方式,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循序渐进地提问。
一般而言,大多数嘉宾一面对摄像机,就难免会产生紧张的情绪,即便平日健谈的嘉宾也可能会面临词不达意、偏离主题的状况,至于本来就不善表达的嘉宾,就更会手足无措,甚至张口结舌。而当嘉宾由于主客观原因无法配合采访时,主持人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嘉宾消除紧张感并尽快进入谈话状态。
所以访谈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一般不要马上入题,最好是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自然地开始提问。访谈进入正题后,提问要循序渐进,言之有序,一般以时间或逻辑顺序为序,由易而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既有利于对方回答,也有利于我们整理访谈记录。
第三,提问方式的多样化。
提问的目的是了解受访者的观点,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受访者,也不是让受访者印证你的观点。主持人要让受访者回答你的问题,必须让他对问题感兴趣,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要正问、反问、侧问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第四,随机应变。
虽然一般做节目之前,都会有一个提纲,但是好的谈话节目应该是一个自然亲切而又生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所以主持人除了要对采访提纲做到心中有数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对提纲进行调整、组合,形成一个自然流畅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主持人在与嘉宾的交流中,要特别善于倾听,并在倾听中思考,捕捉新问题,随机应变,寻求下一个问题的自然切入点,以使谈话进一步深入。只有这样,主持人的提问才显得鲜活流畅、环环相扣,而嘉宾和主持人才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交流,整个访谈才会变得丰满动人。
第五,提问时恰当地回应。
主持人在提出问题后,还要针对对方的回答,及时传递自己的意向和感受。如可以用“嗯”、“对”、“讲得太好了”等言语行为;也可以用良好的目光接触、轻松自然的姿势、适当将身体倾向对方、适时点头、会心微笑、专注性沉默等肢体语言,表示接受、认同、信任与感兴趣,支持并鼓励访谈对象持续深入地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