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择吉文化源远流长,在悠久的佛、儒、道及易经文化长河中,择吉文化与之融合演变,成为中国独特的择日择吉学,并一步步走向完善。清代是中国择吉文化发展最成熟、形式最完备的时期。
生产与科学的进步,并没有减少人们对神灵的期待。因为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更高层次的需要又被提上了日程。人类永远不知满足的本能,使人类永不停止追求。中国的择吉文化的发展过程十分漫长,经春秋战国的初步繁荣,汉朝的空前发展,繁荣、成熟于唐宋,至清朝终臻于完善。
清代择吉文化的特点
清代是中国择吉与择吉具注历发展最为成熟完善的时期,当时,清政府下设的钦天监每年颁发《时宪书》(即具注历,因乾隆皇帝叫弘历,为避其讳,故改称《时宪书》)一册,供全国臣民择用。
据清代《时宪书》的内容与形式,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清代《时宪书》实现了年神与九星及二十四方位的结合,形成“年神方位图”,较之前代,至为简洁、明了、易懂。
第二,在月历方面,清代《时宪书》除了保存前代已有的月之大小、月建、交节日时、天道方位、月九星方位、当月四大吉时等内容外,还将前代原属于日历部分的候应纳入月历之中,丰富了月历内容。
第三,在日历方面,清代《时宪书》每日所注,详于宜忌而寡于神煞。这与一般人使用《时宪书》的要求正相吻合,这一特点为近世注历家所沿袭。清代以后具注历书的变化,主要是在日历方面,注历家为满足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多种需求,在日之下增注了九星、八卦以及每日卦运等内容,在宜忌方面增加了每日冲煞、每日胎神和每日吉凶时辰等内容。
择吉文献《协纪辨方书》
清代择吉文化众说纷纭,发展出许多不同流派,彼此矛盾,令人无所适从。面对这种情况,康熙便命大学士李光地等人,编纂古典,御赐为《星历考原》,全书共六卷,以作为择吉术之正统。然而此书既没有对当时所流传的择吉的各种纰缪加以批驳,就连朝廷钦天监所编制的历书,也有很多过错未加校正。因此,其后乾隆又命允禄、弘昼、张照、何国宗等将其重新校正,从根本理论到各类神煞,从抽象义例到具体推法,都以干支生克衰旺之理进行证伪辨谬,成为《协纪辨方书》,是目前关于择吉的最为完备的书籍。
《协纪辨方书》共一百多万字,编录了上千幅简洁的图表,几乎每个概念都对应一个图表,还对各种概念和从古到今的差异观念、说法进行了考证辨疑,十分详备。全书共三十六卷,其中本原二卷,叙述择日的各种理论和相关历法知识,以正本清源,使人明白择吉术有所归依;义例六卷,介绍年、月、日、时四大神煞之名称、宜忌、来源和性质等;立成、宜忌、用事各一卷,公规二卷,年表六卷,月表十二卷,日表一卷,使用二卷,附录、辨伪各一卷。体例完备,考证细节,是目前关于择吉的最为完备的书籍。
延伸阅读
夏氏择日的故事
清光绪年间举人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方伎类》中记载了一个“夏氏择日”的故事:
在浙江诸暨店口镇,有一幢遇火不毁的房屋。这房屋,据传始建于清初,屋主名叫陈紫衣。为兴建此屋,他请当时著名的择日家夏某择定时日。夏某见陈紫衣初来乍到,不以为意,漫不经心地答应马上为他择日,陈紫衣马上出示酬金相谢。夏某一见有不菲的酬金,十分客气地对他说:“既然你这么诚心,那就请你三天后再来吧。”夏某原来是以酬金多寡作为择日粗细的依据。陈紫衣看出了门道,为了百年基业,他又拿出白金一百两,恳切地对夏某说:“老朽一生辛劳,积蓄不多,还望先生多多包涵。”夏某见酬金如此之多,心花怒放,于是和颜悦色地对陈紫衣说:“既然如此,那就麻烦你一个月后再跑一次。”一月之后,陈紫衣如约到来,夏某神情严肃地说:“日期和时辰已经选定了,千万不可更动。”陈紫衣便依言动工兴建了这幢房屋。
此屋落成后,此地发生了一次特大火灾,前后左右都化为焦土,唯有陈紫衣家安然无恙。此后,前前后后又发生了三十多次火灾,陈宅依然无恙。一直到光绪年间,陈紫衣的后人仍安然地居住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