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择吉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3700000006

第6章 择吉文化的成熟与繁荣

唐宋时期是择吉文化走向成熟与繁荣的时期,择吉理论更加成熟、择吉神煞更趋完备、择吉具注历也日渐完善,这一时期不仅是择吉文化的飞速发展时期,更为后世择吉文化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人们一方面继承了前朝择吉发展的丰硕成果,一方面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环境中安心推衍阴阳,辩论吉凶,包括择吉在内的各种文化进入了飞速发展的辉煌时期。

唐宋择吉文化的发展

《旧唐书·吕才传》载:唐太宗时,鉴于当时阴阳书发展过滥,穿凿讹伪甚多,各种无端的拘忌也不少,于是他命令吕才率领十多位学者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编成53卷,再保留旧书47卷,共计100卷,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成书,颁行全国。如其《叙葬书》就对丧葬择日、择地进行了批驳。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堪舆择吉繁荣昌盛的局面。

此外,唐宋择吉文化还有一个特点:择吉具注历日渐完善。两汉时,日书、历书始结合,形成具注历日,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到了唐宋,已是羽翼渐丰。

唐宋具注历书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木刻具注历,一是手抄具注历。

择吉理论更趋成熟

唐宋择吉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阴阳五行学说普及、九宫九星学说产生并广泛应用,以及六十甲子纳音五行的产生和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自殷末周初产生,经战国时期的发展,渐趋成熟。隋朝萧吉作《五行大义》,集阴阳五行学说之大成,此后,这一理论在民间普及和应用。

九宫九星理论不仅应用于择吉具注历书,更广泛应用于算命。据《隋书·经籍志》所载,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九宫卜命书共达22种之多。

六十甲子纳音五行,不仅在择吉文化而且在四柱预测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纳音为汉代易学术语,系将十二地支、十二月、十二方位、八风及卦爻配纳十二律,故此得名。迄今所见的所有敦煌具注历书,每日干支之下无不附注纳音五行。以纳音五行占测六十甲子生人性情及吉凶宜忌者尤其普遍。直到今天,纳音五行理论在中国择吉文化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外,择吉神煞的详备,也是唐宋择吉文化空前发展的一大表征。择吉主要是依据神煞来择日选时,因此,神煞的完备与否,直接标志着择吉文化的成熟程度。北宋雍熙三年的具注日历序中,明载太岁将军与诸年神的方位及出游时间,并强调人们切忌在太岁头上动土修造。序后有九星方位图,说明九色中依紫白二方修造,法出贵人,加官改职,横得财物,婚姻酒食……此时已具备了太岁、月令和干支五行等三大神煞系统。

延伸阅读

九宫山的来历

湖北九宫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城东南。相传“九宫山”并非它的原名,是东晋以后才取的名字。

传说东晋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成之后,天下人信以为真,纷纷寻觅。很多人找了一年半载,只好作罢。唯独有位法师不服气,执意要找到桃花源,哪怕走遍天涯海角。

法师带着徒弟顺水路从江北进了通山。当他听说山里头有个桃花冲,桃花冲有个桃花洞后,顿时喜出望外。行到一座高山脚下时,突然来了一阵狂风暴雨,把船刮沉了。师徒俩只好上岸步行,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找到了桃花洞,一看,却并非“世外桃源”。

法师只得又继续往南寻找。他们回到沉船处,请人下河打捞沉船,却怎么都不能把它捞上来。仔细一看,原来木船成了石船。法师害怕这河里有妖精,赶紧领着徒弟,用了一道法术,驾船向南飞走了。飞着飞着,一座高山又到了。这时,小船突然从空中落了下来,掉在半山腰上,也变成了石船,粘在岩壳上了。法师这次不惊反笑了,说:“看来是此山有意留客啊。”从此,师徒俩就在山上住了下来。为合阴阳家所用八卦之宫,加上中顺,合为九宫之说,就在山上修了九座宫宇,并将这座山取名为“九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