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择吉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3700000043

第43章 合婚婚龄择吉

婚龄,是指被社会所承认的结婚年龄。关于婚龄,民间有—些俗规禁忌,而这些俗规禁忌直接影响到议婚可否继续进行。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中,男娶女嫁的当事人必须以合适的年龄为结合的前提。所谓合适,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个人的合适婚龄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年龄一般不能超过正常婚龄太多。假如超过婚龄太多,就会有诸多嫌疑。诸如,是否有隐疾,是否与人有苟且等。以女子尤为重要,汉族有句俗话,说:“闺女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留成仇。”就是讲忌讳女儿大了还不嫁人的。

然而,究竟多大才是适当的婚龄呢?在中国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习俗。直到清朝,婚龄大体稳定在男子平均二十多岁、女子平均十七八岁的水平。

有些地区的民俗,在婚龄上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比如,忌讳在十八岁时成婚,以为不吉利。原因是据说婚后将受“十八难”,这大概与“十八层地狱”等附会性的联想有关。

此外,由于求嗣、分房或民族习惯等缘故,过早结婚甚至“童婚”现象也有存在。

男女双方的合适婚龄

真正意义的年龄合婚须比较男女双方的年龄。这种不可更改的因素,成为男女青年结合的障碍。

在结婚年龄上,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规定,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忌讳。某些男女年龄不适合婚配的,如果仍为婚不禁,轻则婚后受难,重则犯刑、冲、克,害,为避免这些灾难,在婚龄上出现了诸多忌避。比如汉族忌男比女大三、六、九岁,忌女大一岁。一般是男大女小。“宁愿男大七,不许女大一”。因为“女大一,孤凄凄”。若问何故?人们便摇头。但也有俗浯说:“女大俩,黄金长。”“女大三,抱金砖。”其实在民间,这是自我安慰的说法,只有万不得已,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少家庭,女的比男的大,不是大一两岁,而是大七八岁甚至十来岁。“十八岁大姐七岁郎”虽然夸张了些,但都不失其真。娶大媳妇,主要是男家人少,想早娶来让其干活的。至于女方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在过去封建年代,是没有人考虑的。

汉族中还有忌男女双方同年生人的。尤其忌同年同月出生。河南有俗谚云:“同岁不同月,同月子宫缺。”意为同年同月出生的人结婚会影响下代子孙的繁衍。

在婚龄的禁忌方面,还有与兄弟姊妹的排行有关联的。有的地区有必须遵循先长后幼的原则,哥哥未婚,弟弟不能先娶,妹妹也不能先嫁。

其实,婚龄择吉大多没有科学根据,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现实中可以找到大量反例来证明这种择吉实属无稽之谈。

延伸阅读

“童婚”习俗

“早生儿子早得福”,中国的传统婚姻重早不重晚,故各民族的童婚极其盛行。

所谓“童婚”,指父母在子女尚未成丁之年,由父母作主,将女儿嫁到夫家,或为独生子娶媳妇。封建社会,统治者在政策上明确提倡早婚,无非是为了战争的需要。《国语·越语》上记载,越国被吴国打败后,勾践就发出命令,如男子20不娶,女子17不嫁,要罪其父母。但童婚风俗的盛行,严重影响了人口的素质,所以有的时候,统治阶级又不得不出来阻止。如中国清代初期,皇太极曾传谕:“凡女子12岁以上者方许婚,未及12岁而嫁者,罪之。”但皇太极的谕旨并没有奏效,因为风俗一旦形成,改变不是一件易事。

童婚,虽然在婚龄上有别于成年人结婚,但其婚俗礼仪大多还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年幼,婚事几乎全由父母作主,仍然需要经过媒妁之言,也须经过定亲、送聘、迎娶等婚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