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择吉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3700000107

第107章 定姻缘好合的喜神

喜神是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庆的神祗。人们总是希望趋吉避凶,追求喜乐而厌弃悲哀烦恼,所以要造出一个喜神来,不仅是人们的一种求安求财心理,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在民间礼俗活动中,喜神经常为人们所奉祀,尤其在婚礼中。但在民间吉神中,喜神却不常见于经传,而且形象也少见于图绘。从一些古籍来看,喜神纯粹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不似其他神祗,还有个依托或姓氏。民间供奉的喜神,其实大多为“月老”和“和合二仙”。

月下老人

在民间敬奉的喜神中,月下老人必不可少。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是婚姻之神。我国至今还有些地方称媒人为“月老”,足见月下老人的影响之大。月下老人可以用心使一对青年男女实现花好月圆,也可以粗心大意让一桩婚姻阴差阳错。因为他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所以一直接受着无数含情脉脉的少男少女的礼拜和祈求。

传说中月老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唐代李复言的传奇小说较早地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相传唐代有个叫韦固的人,年少未娶。一天夜里,他经过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着一布袋坐着,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韦固问他在翻查什么,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说:“袋内是红绳,用来系住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此绳一系,便定终身。”这就是流传千年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

韦固十分惊奇,忙打听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书查看,笑着对他说:“足下的未婚妻,就是店北头卖菜的瞎老太婆的3岁女儿。”韦固勃然大怒,暗地里派仆人去刺杀那个小女孩。不料,仆人因失手只刺中了她的眉尖。

14年后,韦固从军立功,相州参军王泰要招他为婿。王泰的女儿年十六七,容色华丽,只是眉间常贴一花。韦固问起究竟,才知道此女正是过去月下老人提及的3岁小女,后来被王收养,视为己出。韦固才知道天意不可违,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宋城的县宰知道这件事后,把那间客栈定名为“定婚店”。牵红线的老人,从此称为“月下老人”。

这个故事既富有传奇性,又包含封建婚姻的悲剧性。对于那些旧时被扭曲的包办婚姻,也许多少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也是喜神。旧时民间举行婚礼时,常挂和合二仙的画像,取“和谐好合”之意,以图吉祥喜庆。

“和合二仙”又称“和合二圣”,是传统所供奉的和合之神、欢喜之神,别称“欢天喜地”。和合二仙为民间传说中象征团圆、和谐、吉庆的二位仙人,是掌管婚姻的喜神,主婚姻和合。

相传,和合二仙本是肉身投胎,并非仙人,他们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他们同住在一个村子里,亲如兄弟。两人同时爱上一个女子,但互相不知道。后来拾得要和那个女子结婚,寒山于是弃家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了解到这件事,亦舍女来到江南,寻找寒山。探知其住处后,乃折一盛开荷花前往见礼。寒山一见,急持一钵斋饭出迎。二人乐极,相向为舞,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立庙,叫做“寒山寺”。自是,世传之和合神像亦为二,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婚礼之日必挂悬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与厅堂,以图吉利。

延伸阅读

双喜字的由来

我国民间通常把两个并在一起的喜字读作双喜,作为吉庆的标志,在结婚的时侯运用最多。相传这个双喜字是由我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创。

传说有一次王安石进京赶考,见一马姓富户的门前张灯结彩,灯上悬一上联:“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并传语众人,谁能对出下联便将小姐嫁给他。王安石因赶考在即,所以没有多加理会,匆匆赶考去了。王安石的科考考得非常好,考官传他面试,指着厅前的飞龙旗出了一联“龙王设宴,日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煤”。此时王安石马上想起了那副上联,随口就答道“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考官们见他才思敏捷,无不交口称赞。

考完试后,王安石马上赶到了马家庄,就用考官所出的那副联对出了马家的上联。完婚之日,正好传来捷报,王安石金榜题名中了头名状元。新娘子高兴地对王安石说“王郎金榜题名,又遇洞房花烛,真是‘大登科’遇‘小登科’,乃双喜临门。”王安石听后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地挥毫连写两个大喜字,以表达他此时此刻的快意心境。从此两个并列在一起的喜字就成为我国传统的喜庆或婚娶的祥瑞标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