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悠悠回乡情
6179100000025

第25章 喜迎佳节庆开斋

“斋月”,阿拉伯语叫“莱麦丹”月,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东乡、撒拉等1O个少数民族的穆斯林称该月为“尊贵的月份”、“吉祥的月份”。

1999年穆斯林的斋月为公历1998年12月20日入斋,1999年1月19日开斋。据三历表(伊历、公历、农历)推算,1月19日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法规定,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除孕妇、儿童外),“见月儿封斋,见月儿开斋。”也就是说,从这个月的新月出来到下月的新月出来的一个月(30天)时间里,穆斯林都要封斋。从黎明到日落,白天不进饮食,不说脏话,不背谈他人,不干坏事,不行房事,大家都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通过斋戒使人们尝到了饥饿和干渴的痛苦,用忆苦思甜的方法,磨炼意志,坚定信心,体会人生创业的艰难,鼓励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教育子女做一个勤劳、善良、正直和守法的穆斯林。明代著名回族学者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一书中,概括了斋戒的意义有三:即“省过”、“节欲”、“清心”。其意为“省察己躬,罚赎过错,节欲检行。止恶扬善”。清代回族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一书中说:“故斋之日,不起妄念,举止唯敬,语默为恭。”又说:“此斋所以为去邪、迸妄、防恶、卫善之良法也。”提倡穆斯林,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施舍贫穷,接济骨肉,以照顾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特别是“耶梯目”(孤儿)为己任,所以开斋节又叫“济贫节”,而新疆穆斯林称“肉孜节”。

四川松潘地区回民流传一首民歌唱道:“满了一月三十天,开斋节日赛大年,羊肉饺子大油香,杂烩馍馍美味餐。回汉各族都请到,共庆国泰民平安。见面说声‘色俩目’,同心协力建家园。”民歌生动地道出了开斋节的隆重、祥和、团结、互敬的气氛。

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元代,北京诗人张昱就描绘了元大都回民封斋的情景:“花门齐候月生眉,白日不食夜饱之,缠头向西礼圈户,出浴升高叫阿敏。”诗人把穆斯林见月儿封斋、沐浴、礼拜概括得极为简练而生动。清末著名民族英雄禁烟派代表人物林则徐贬职在新疆五年,写下了不少反映穆斯林生活的诗句,其中《回疆竹枝词》中写道:“把斋须待见星餐,经卷同翻普尔干,新月如钩才入则,爱伊谛会万人欢。”诗句具体地概括了新疆回、维、哈等各族穆斯林斋月里从封斋入则,到开斋节(爱伊谛、尔德节)的欢乐情景。回民通常把封斋叫“闭斋”或“把斋”。把斋人每天凌晨3至4时吃饱喝足,日落星现后才能饮茶进食。斋月里常念“普尔干”(《古兰经》),以履念功,历时30天的斋期完成后,在清真寺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爱伊谛)。

开斋节这天,穆斯林男女都要沐裕净身,作大、小净,燃香,穿新衣戴新帽,打扫房屋,整理宅院,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听阿訇讲“瓦尔孜”(讲经),作完礼拜后,给亡故的亲友走坟。家家炸油香、搓馓子、喝盖碗茶等,有的还要宰鸡、羊。烹制本民族本地区独具风味的佳肴美馔。如宁夏回民的清炖羊肉、手抓羊肉、涮羊肉,新疆的抓饭、烤全羊,兰州的牛肉拉面、清蒸鸡,西安的羊肉馅饼、羊肉泡馍等。亲友相见,互道“色俩目”,问好祝安。诗人阿三在《油香》诗中赞道:“胡油炸馍一品香,穆民开斋共桌尝,圣洁吉祥托尔木,回回佳馔千古芳。”宁夏诗人段庆林在一首《开斋节》的诗里描绘道:“淡雾清梆透曙光,声召会礼韵悠扬。欣同圣地逢新月,更祝回乡进小康。搓馓子,炸油香,阿訇乘热粉汤尝。商城紧靠清真寺,绿盖羞来自帽忙。”昔日贫困潦倒的西海固地区,而今旧貌换新颜,开斋节时人人欢天喜地,丰美的珍馐肴馔,代替了昔日的清汤菜饭,节日'里洋溢着一片欢乐繁忙的景象。这都是改革开放成果的见证。有一首花JL唱道:“胡麻开花吊金铃,邓小平理论暖人心。黄河边上捞油香,香味儿飘进了凤凰城。”回族诗人肖维章在一次开斋节上即席赋诗道:“茶话庆开斋,俊彦四方来,畅谈新局面,欢叙旧情怀。共赞好领导,百族享和谐,携手同奋勉,前进莫徘徊。”诗人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出发,高度赞扬了党对少数民族的亲切关怀和爱护,读来情真意切,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