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悠悠回乡情
6179100000024

第24章 山民爱喝罐罐茶

品饮罐罐茶,是六盘山区农家古今相沿的一种独特的品茗风俗习惯。有首民间“花儿”形象地歌唱道:“十三省家什都找遍了,找不到菊花碗了,清茶熬成牛血了,茶叶儿熬成个纸了。双手(啦)递茶(者)你不要,哪答些难为你了……”六盘山地处高寒山区,不产茶。但这里有古丝绸之路的重镇——西吉,素有“中国西部旱码头”之称。自古商贸活动十分红火,饮茶历史亦相当悠久。据明代《河州志》记载,早在明初,这里就设立了茶马司,以马易茶。由此可以推断,至少在明代时期西吉回回人就已饮用罐罐茶了。这大概与当时人们的游牧生活和经商贸易有着直接的关系。六盘山地区干旱阴冷,山里人多患腰腿痛病。盘膝坐在麦草、干柴烧热的土炕上,架旺火盆上的木柴火,将黑瓦罐里的茶熬得浓酽至极,一口口呷着,显得十分舒坦轻松。特别是逢年过节,为此家家都备有火盆茶具,借以聚亲会友。肉菜果品没有可以,罐罐茶是绝对少不了的。他们把品饮罐罐茶看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日里,但凡红白喜事罐罐茶也是必备的,如谁家的喜事没办好,人们准说是罐罐茶没招待好。六盘山人认为这样喝茶有很多好处,在冬春,热腾腾的茶水和烤洋芋可驱寒御冷;在夏秋,苦丝丝的茶味儿可沁骨提神。如果有客人进门,主人必须敬上一盅盅苦涩的罐罐茶,备一碟油香、馓子,聊着天,喝着茶,其乐无穷。饭后主人再敬一杯则表示最为诚挚的美好祝愿。六盘山人喝罐罐茶说能提神,意味着山里人熬惯了苦,而茶本身则显示着一种盈绿希望的献身精神。

一笼火,一撮茶,一个一号电池般大小的茶罐和一只茶盅,便是六盘山人品饮罐罐茶的全部家当。其茶熬制极费时费事。用的茶罐与云南大理下关一带白族、彝族所用的烤茶罐十分相似,都是粗砂黑釉陶,高约三四寸,直径不过半寸,底粗口细的陶瓷瓦罐。茶则是多用陕青茶或粗砖茶。过去六盘山人熬罐罐茶时多用干牛粪做火料,如今人们生活条件有所提高,视其不卫生而改用木柴炭料或砟子煤。先把柴火或炭火生旺,再将带提耳寸把长的瓦罐煨到小炉上,当瓦罐烧热时,冲进适量清水入罐,随着滋地一声冒出一缕青汽,即用三指捏进一撮茶叶,继续加旺火,最根本的要使罐罐茶熬三滚三沸时方才饮用。每次沸腾时,用一竹制小棍压着搅动翻滚的茶叶,使其不溢。稍对一点凉水,再滚时,箅出熬好的茶汁,对水再熬。滚沸后将倒出的茶汁回罐。那茶水却不慌不忙地吱吱着,茶汁欢快地冒泡了,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才能津津有味地呷起来,直至茶败色淡。茶瘾大的人多喜欢边熬边放茶叶。一般不管人多人少,就那么一小罐,轮着喝,俗称“捣罐罐茶”。

初次领略罐罐茶的人,抿上一口,涩中带苦,回过味来,方才觉得浓茶的真味儿。倘若在晚上,喝一杯,一宵多半是难以入眠的。而在山行困顿,口焦舌干之时,热热抿上几口,则顿会使人舌生津液,困意全消。在阴雨绵绵无法到田间做活的时候或在雪积山川的农闲日子里,一个小小的泥炉,一只小小的黑茶罐,一两只茶盅,足够围坐六七个人喝上两三个小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