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悠悠回乡情
6179100000026

第26章 宰牲欢度古尔邦

宰牲节也叫“古尔邦节”。“古尔邦”是阿拉伯语“尔德·艾祖哈”的音译,意为“献牲”、“献身”之意,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对宰牲节还有不同的称呼,如库尔班节、忠孝节、献牲节等,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庆祝。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最后一项活动仪式,均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届时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都要在各地清真寺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1998年的宰牲节是公历的三月二十八日(即农历的二月十一日),国家给穆斯林职工放假一天,人们享用丰盛的佳肴,闽家团聚,共同向真主祈祷一年的平安吉祥,感赞真主赐予穆民的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好年景。

穆斯林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这个仪式来源于古代阿拉伯民族。传说伊布拉欣圣人在夜间梦见安拉,要他用爱子依斯玛仪献祭,以考验他的忠诚。魔鬼撒旦三次花言巧语引诱伊布拉欣抗旨,伊布拉欣没有受骗,当其子遵命俯首时,安拉派天使哲伯勒依拉送来一只羊代替了。为纪念伊布拉欣父子对安拉的忠诚,伊斯兰教教法规定,这一天(伊历十二月十日)为“宰牲节”。

穆斯林宰牲,一般要请清真寺的阿訇下刀,这是因为阿訇是宗教领导人,意在庄重。其他懂教规、虔诚的穆斯林也可下刀。下刀时念“台思米”。但是,由于穆斯林居住地区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庆祝方式又各有千秋。

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族的穆斯林,在节日这天头戴白色圆顶撮口小帽,身穿整洁的服装,都到清真寺沭浴净身,聆听伊玛目(教长)讲“瓦尔孜”(《古兰经》),并聚众会礼,游坟诵经。然后各自回家宰牲、献牲。所宰的牲一般指牛、羊、骆驼等伊斯兰教教规确定的可食之物。穆斯林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在节日里均要宰牲庆祝。宰牲前需举意(内心决定),由一人单独宰一只羊,或七人合宰一头牛或骆驼。节日里所宰牲畜必须是四肢健全、膘肥体壮的无病之畜。绵羊须满181天,山羊1年、牛2年、骆驼6年以上,方可屠宰。禁忌宰杀病畜、瘦畜或幼畜。屠宰时,一定要请阿訇主刀,面向西方念诵“赞词”三遍,并道“真主至大”,一刀必须切断牲畜的食管、气管、血管等,放净血水方可剖剥。通常将牲肉分为三份:一份施舍给生活比较贫穷的人家,一份赠送给亲友,一份留着节日期间自己家里享用,充分反映了穆斯林乐善好施、互相照顾、纯朴无私的性格。妇女们要沐浴净身,清洁房前屋后,并准备丰盛的饭菜,如炸馓子、捞油香、烩羊肉、做羊肉臊子面、手抓羊肉羊肉粉汤等圣洁食品,以便馈赠亲友和阿訇。宁夏诗人沙波描绘道:“梆子班克声声紧,村姑蒸炸忙不停。油香馓子甜又脆,风味小吃更喜人。四方亲朋贺宰牲,忠孝佳节济贫穷。”

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对宰牲节十分重视。他们头一年开始“许牲”,从羊群中挑选最俊美的一只羊羔,必须是黑眼睛、白毛,并进行特殊喂养,使之长成膘肥体壮的大羊。古尔邦节这天,人们把羊绑住抬到房顶上,请阿訇宰杀,然后由主人手沾鲜血涂于孩子的额头面颊,以示吉祥幸福。会礼之后,全家人围坐在草坪上分食煮熟的整羊,食后举行“接多尔”(祈祷)仪式,将羊骨埋在土里。

哈萨克族在节日里见了长辈或客人,总是以手贴胸,欠身互道“色俩目”(您好)。进餐时,先将羊头献给客人,客人用小刀割一块腮帮肉夹给首席的长者,再割一块羊耳肉夹给在坐的幼者,然后在坐的人才能一起食用。喝酥油茶和马奶茶时,要由未成年的漂亮小女孩担任女主人,跪坐倒茶,双手递给客人。客人双手接过,并喝一小口,回敬给女主人。女主人再盛上第二碗茶时,大家便一起端碗共食。体现出伊斯兰教尊重妇女,热情好客的高尚风格。

塔塔尔族在宰牲节期间,要求大家多说吉利话,严禁粗言秽语,家家都要宰一只膘肥体壮的羯羊。生活条件好的家庭,在节日前,还专门定做胸前配有星月图案的衣服,节日里赠送给生活困难者和在清真寺或经学院学习经文的学员及阿訇们。姑娘们用棉线、丝线织成围巾、腰带等赠送给在节日活动中摔跤、攀杆的优胜者。

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里喜食抓饭和羊肉串,抓饭是用大米、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焖熟而成,净手抓食。烤羊肉串则是将羊肉片穿在铁钎上,放在无烟煤的炉火上烤炙,到肉色紫红时,撒E食盐、辣面等调料再烤,熟后食用。烤羊肉串外焦里嫩,鲜美可口。除此之外,人们还品尝一些传统的民族风铼食品,如奶茶和馕等。会礼完毕后,还要在平坦的草地土举行叼羊、赛马、角力、摔跤等体育表演活动。

回族诗人杨发第咏道:“穆民过节气氛浓,万灶香飘炉火红,烹饪珍馐调玉昧,互赠油香贺年丰。”形象地描绘了节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