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悠悠回乡情
6179100000014

第14章 黄河边上赶木球

我的家乡坐落在黄河边上,儿时学校一放暑假,放羊便是我的差事。广阔的河滩是我和小伙伴们的娱乐天地。在河沟里摸鱼,在草丛中找野鸭蛋,用河水煮豌豆角,在草坪上赶木球,其乐无穷,令人神往。

赶木球也叫“赶卯球”,有的地方叫“打篮子”。自清代就在宁夏回族聚居的农村广为流传,是一种别有风趣的回族民间体育活动。它多在野外荒滩、山坡草地上进行,器械比较简单,每人只需备一根60厘米长的木棒,用来击球即可。木球多为椭圆形,玩时无固定的场地和固定的人数,只需有一片开阔的平地即可开展活动,回族村童尤其喜好。

木球的打法有3种,即“刁杠”、“赶龙”和“打圈杠”。双方参赛队员通常各为4至5人,一场比赛大约要进行20分钟到半个小时,分上半场和下半场,用棒击球,有守有攻,多采用拨、运、传、击等动作技巧。

“刁杠”就是“抢球”,将球击过指定路线就算胜利。比赛场地长约30米,宽约20米,画一条中场线,两边各一条底线,上场队员各5人。比赛一般约40分钟就结束,中间休息5分钟。比赛须按规则进行,双方队员都站在中线两侧,各自呼唤动作,如“越级高”、“木哈”、“三头铰儿钻”等。呼唤时,双方各选派一名队员,手持木棒,互相敲打,并唱道:“敲敲打打,你打东来我打西,打个老鹰抓小鸡!”裁判喊一声“刁”后,双方队员即刻争夺起来。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以球刁过底线者为胜。当胜队一方指定1名击球技艺高超的队员将木球从底线击出很远的地方时,负队全体队员要“噢噢噢”叫唤出声来,一口气跑到落球处,将球捡起返回击球处。但在捡球的过程中不准换气不准停顿,否则就要重来。

“赶龙”也叫“赶球”,其活动范围比较小。首先要在地上挖一个脸盆大的进球坑,也叫“涝坑”,然后根据参赛人数围绕“涝坑”再挖一些瓷碗大的“站坑”,“站坑”距离“涝坑”约2米远。比赛时,若有5人参加,只需挖4个“站坑”,采用“打砂锅”的办法,谁输了谁先赶球。赶球的方法是,由站坑的人把木球扔在离“涝坑”10米之外处,赶球人急忙跑过去往“涝坑”里赶,其余4人要进行严格阻挡往外赶。每赶一下,便连忙要到“涝坑”中捣一下,迅捷返回原处继续参赛。这时,眼尖手快的赶球人乘机占领“站坑”,由原“站坑”人再去赶球。谁把木球赶进“涝坑”次数最多,谁就被称为是“木球把式”,众人将他抬起来绕比赛场地一圈,表示羡慕和尊敬。

“打圈杠”,是在一块比较平整的地上挖一个脸盆大小的“涝坑”,再围绕“涝坑”画一个直径6米的大圆圈,俗称“圈杠”。比赛时,双方各选1名队员,把放在“涝坑”边的球击出圈杠,然后双方队员争相往“涝坑”里赶球。无论哪方,只要首先将球赶进“圈杠”内,就取得了进球权,对方只能阻止进球而不能直接进球。判定胜负,以进球多少为准。

打木球是一种强身健体、成人和儿童皆可进行的体育活动。相传古代的一个冬日,有4个放羊娃娃在黄河岸边放羊。突然天气变冷,又是刮风又是下雪。由于河边离村庄很远,孩子们的衣服穿得又很单薄,冻得直打哆嗦。这时从树林里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猎人,为孩子们想出了一个取暖的办法。他把自己的耳套摘下来,又在草地上画了一条线,把耳套放在线上,吩咐4个少年分成两队,各自用放羊棍把耳套往不同方向赶,哪队赶得远,就获胜。孩子们越赶越来劲,来回奔跑,浑身热乎乎的,再也不觉得冷了。当他们赶完第一场的时候,再去找那个老猎人时,老人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

从此以后,放羊娃就把这项活动叫做“赶耳套”。不过渐渐地再也不把耳套当球赶,而是用木球来代替。

如今,宁夏有关部门已把木球作为回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进行改进,设置了专门的球板、球门、球蛋进行训练。吴忠市马莲渠乡的回族木球队和平罗县宝丰镇回民木球队打得十分出色。近年来,石嘴山市回民中学木球队也打出了好成绩,荣获1990年全区木球竞赛第一名,获全国八省区木球邀请赛亚军。1985年8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回族木球作为宁夏的参赛表演项目,登场献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