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悠悠回乡情
6179100000013

第13章 自古武坛多回将

回族有很多老寿星,除了不吸烟,不饮酒以外,还有喝盖碗茶和练武功的风尚。

练武功,据说始于元朝,那时成吉思汗西征,探马赤军规定“上马则备战斗,下马长聚牧养”。为了适应战斗的需要,赤军平时经常练习骑马射箭、拳棍刀枪。

明代开国元勋常遇春,精通武术,善骑射,膂力过人,世人敬佩。那时山海关总兵马世龙武术超众,在回族武林中独树“太极拳”一帜。清代,回族人民为了立身从命,图自卫,抗强暴,经常练习武艺,形成了“回族尚武精神”。宁夏固原县回民马雄,世职轻骑都尉,御众严整,所向必捷。

直隶河间回族哈国兴,才兼文武,谋勇俱备,高宗皇帝曾有“中国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之说。宁夏泾源县知县郝遇材在书中曾这样描述回族群众,说他们:“不仅能刻苦,更有尚武之风,善骑术、精猎狩,刀法、枪法均极精准,老少男子皆存此风,且多善拳术……”有许多清真寺成了习武场。回族学者王日蔚在《回族回教辩》一书中有“穆圣勇武”之说。并日“练武功自卫是‘逊乃提’(圣行)”。云南省沙甸回民马龙图,武艺高超,屡比屡胜,被清廷封为镇威将军。史学家虎世文在《成都回民现状》一文中有“男子之习尚,多好武术,每于暮夕,·练拳耍棍,舞剑玩枪,盛行一时,故清时,回族之武官甚多”。生动地描绘了成都当时练武之风。西安回民除生活而外,为求消遣,于是武术盛兴,“西安回民,无论老幼,多娴武术,每于早祷之后,夜夕之暇,齐集寺院,弹腿打拳,玩枪弄棒,切磋琢磨,互试比赛”。

清末明初,上海武坛上出现了一个回族武术家王子平,他八次与洋拳师打擂比武,屡次获胜,被武林界称为“武林泰斗”。

他的女儿王菊蓉也是武林巾帼,现任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国家级武术裁判。她擅长“五路查拳”、“青龙双剑”等武术技艺,曾获国家金质奖章。

被誉为“武术之乡”的河北省孟村,素来以“八极拳”著称。相传1676年俄国人在北京大摆武术擂台,孟村武士丁发祥奋勇迎战,一举挫败两个俄国大力士,为中国人民争了光。丁发祥名声大震,他与当时武术名流康大为、李章被人并称为“武林三杰”。

建国后孟村的武术活动发展很快,八极、劈挂、查华、二郎、弹腿各门派宗师名将都收徒传艺,乡乡有武术队,户户有练武人。

“汤瓶功”是回族武术的一大发明。相传明末清初,回族武术家根据穆斯林礼拜前使用“汤瓶壶”净身沐浴的动作,编成一套气功武术,故名“汤瓶功”。包括养身功、内含大力发和武术气功三个方面,贯穿于行、立、坐、卧四个类型。

清朝初年,回族武术气功家穆其太继承了“汤瓶七式”,曾与少林寺高手比武,获得赞扬。

宁夏同心县回民马振武青年时就学习了少林寺“十八罗汉拳”,在1979年、1980年两次全国武术观摩会上都获得了优秀项目奖和60岁以上运动员纪念奖。

另外,宁夏王新武的“太极拳”,于志祥的回民传统武术“四把锤”、气功都很有名气。

还有陕西的马贤达、赵长军,云南的何福生,北京的吴图南都是回族武坛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