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087

第87章 “方舟”开创的CPU事业

万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裁李德磊博士

李德磊,1982年获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1986年获博士学位。之后,在加拿大约克大学担任终身教授,同时担任加拿大国防部高级顾问。1995年加入美国Motorola公司,担任体系结构设计师;1997年加入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担任微处理器设计总监:1999年在中关村创建北京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裁。

“方舟”载着“挪亚”全家,渡过大洪水,找到新家园,从而繁衍了新人类。这是《圣经》里关于人类命运的最经典的故事。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基督教,将灿烂的人类文化归结为“方舟文化”,所以对于有着浓厚西方文化情结的人们来讲,在任何语境下,“方舟”都意味着无限的恩典和希望。

李德磊,一个出生在中国东北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在西方求学奋斗了大半辈子又回到中国创办了以“方舟”为名字的科技有限公司,这其实也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故事。因为自从西方人以他们独有的文明而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好学的中国人就一直探索着通过学习从而快捷发展的道路,无数中国人一直重复着这样的人生道路,默默地推进着国家的发展,而李德磊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个。吸引记者的是,李德磊的低调与沉默,令人直觉地认定他身上有着特殊的内涵,于是进展艰难的采访便成了一次收获颇丰的探险。采访的每一步进展,都令记者有所发现,原来像挪亚的方舟一样,李德磊的“方舟”上也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除了他的公司,还有他的家庭、孩子,还有他的事业、前途、信仰以及生命,还有很多很多令人激动的内容。

在中关村的海归派创业者阵营里,李德磊最初只是不为人知的平凡一员,他默默地搞了一个低调的公司,开发一种当时还不太为国人熟悉的小东西。从1999年李德磊的公司成立,到2000年,再到2001年,沉默,一直都是沉默。终于,在2001年7月,方舟科技公司一下子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李德磊谨慎地宣布了他们公司的一项成果:第一款“方舟一号”32位RISC架构嵌入式CPU产品推出。从业内人士到大众,这项成果的历史性意义很快被传颂开来。又沉默了一年多,2002年底,李德磊又一次用他不紧不慢的口气宣布了新的成果:“方舟二号”问世!至此,人们对李德磊便不能不刮目相看。有媒体称,“方舟一号”的诞生,使中国信息产业告别了无“芯”的时代,而“方舟二号”的诞生及其产业化则意味着中国真正进入了有“芯”时代。

在“方舟一号”产品发布会上,徐冠华部长曾经深沉地感慨道:“没有自己的CPU芯片,我们的信息产业大厦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上。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究竟什么是CPU芯片?计算机内部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处理过程进行控制的部件称作中央处理器,伴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芯片集成密度越来越高,CPU可以集成在一个以纳米为单位的硅片上。具有中央处理器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被统称为“微处理器”,就是CPU芯片。根据微处理器的应用领域,微处理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通用高性能微处理器、嵌入式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方舟科技公司的产品属于第二种。嵌入式微处理器强调处理特定应用问题的高性能,主要用于运行面向特定领域的程序,配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手机、PDA、DVD播放机等消费类家电。

从1958年世界上诞生第一块集成电路芯片起,芯片技术几乎每18个月就更新换代一次。1965年我国已成功鉴定了第一块集成电路,但之后30年间发展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愈拉愈远。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每年芯片使用量超过100亿块,但其中有80%依靠进口,高端芯片几乎100%进口,而且1999年我国国产芯片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0.6%,尤其在极其重要的CPU方面几乎处于一片空白。这意味着我国电子产品(包括计算机、家电、手机等在内)的制造从根本上还处于国外的控制之下(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而我们仅仅从事着整机装配。一个长期“无芯”的国家,只有被动地选择全球产业链的下层位置。

正当新世纪来临之际,一场被业内人士称为“攻芯战”的重大科技战役,在中国高科技的核心地区中关村打响了。在这场“攻芯战”中杀出了三路人马,一是嵌入式CPU的方舟芯片,一是通用龙芯芯片,一是多媒体的星光芯片。三路人马,三个领军豪杰,打响了新“三大战役”。

2001年7月,当方舟科技领军人物李德磊发布公司的第一款CPU产品“方舟一号”时,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史上便也因此有了一块特殊的里程碑。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了对方舟CPU产品的鉴定,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亲自担任鉴定会主任。国家计委组织专项,推广方舟CPU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基于方舟CPU的网络计算机则纳入政府采购的计划中。

长期缺乏核心技术使我国的CPU产品百分之百依赖进口,也由此形成了厂商对国产CPU的担心与质疑。然而,李德磊自己信心十足。近1年半之后,“方舟二号”又推向市场,“方舟二号”CPU以其更快的速度、更小的功耗、更小的体积、更高的集成度、更高的性能价格比终于获得了国内一些大厂的认可。国内最大的IT厂商之一神州数码成为国产CPU的第一个吃螃蟹者。随后,联想、京东方、泰丰、长城等国内大厂率先采用了方舟CPU产品。2003年,在北京市的两次政府采购中,联想、神州数码等上万台中标的网络计算机全部采用了方舟CPU产品。方舟CPU产品以其优异的性能价格比和品质,在国产CPU中脱颖而出。2004年2月12日,全球最大的网络计算机厂商美国慧智公司在北京召开了方舟一慧智战略联盟与产品发布会,宣布在其主流产品中采用方舟CPU作为核心处理器。慧智公司的网络计算机产品长期采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的X86 CPU,采用其他架构的产品,在其发展历史上是第一次。方舟CPU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CPU产品。

方舟一慧智的合作,意味着我国在CPU核心技术领域具备了竞争力。同时,这次合作开创了中西方技术产品合作中的一个新局面,它改变了过去外国公司提供技术,中国公司提供市场和廉价土地与劳动力的模式,标志着我国信息产业的成长和壮大。

方舟科技在市场上积极进取的同时,在研发上更是厉兵秣马。在CPU应用领域,除了网络计算机等设备外,方舟科技提供了税控收款机、网络安全设备、智能网关和工控机等完整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以方舟CPU为基础,与其他在通信、安全等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广泛联手,成功地开发了手机芯片、安全芯片等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