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086

第86章 联合体经营模式的求索

东联华兴的开业典礼可谓气派非凡:光是从日本专程赶来祝贺的软件公司就有150多个,其中囊括了日本最大的软件公司,有日立、富士通……这既显示了东联华兴对外联络的能力,也表明了东联华兴这一新型经营模式是适时而生。然而,在大厅里摆满鲜花的风光过后,作为IT业中第一只联合体螃蟹的尝试者,苦辣酸咸只有自知。

中关村软件园十分支持软件外包业,为此还专门兴建了软件出口服务中心,中关村管委会更是对东联华兴的问世处处给予关心,管委会领导曾多次到那里视察。但是,作为职能由管理转为服务的政府部门,中关村对东联华兴的创业充其量只能是扶上马,再多送一程。如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政府,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正像雏鹰不可能永远在父亲的庇护中搏击长空一样。

日本企业是东联华兴唯一的客户资源。据国家对外贸易合作部的统计,目前国内软件企业对日本的出口总额占整个软件出口总额的44.92%,在中国软件出口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日本人希望中国的软件企业做大,这样便可把大量的软件活计输送给中国,从而大大减少在日的软件人员,更大地降低软件成本。但同样,正是日本人的精明,决定了他们对东联华兴这一新的经营模式,不能不持观望态度。

平心而论,这样的话似乎并非无的放矢:“历史经验表明,只要有两个中国人在一起,就要有窝里斗。6个人联营的公司怎么能长久?还是趁早去吧!”

如果这些话是出自于路人,东联华兴自可一笑置之。但在当时,这些话却是出自于东联华兴的新老客户。因此,东联华兴号在破浪伊始时的驾驭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东联华兴经营模式的优越性在于整合实力、优势互补。一些旅日人员经过多年奋斗,在日本软件领域中已站稳脚跟并取得一些优势。在技术上,有的擅长JVA,有的擅长数据库;在市场方面,有的与日立熟悉,有的同松下联谊,有的跟NTI和丰田过从甚密。但每一个客户的需求都是多方面的,任何一家小公司都无法使其全部满足。东联华兴正是集众家之长,走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道路。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东联华兴不是统一的股份制公司,而是各公司独自经营的联合体。

董事长李晨谈到的一件事,令人感叹:2004年1月,中国科学院举办的首届国际软件工程师(对日方向)定制班经过5个多月的学习后结业,在分赴企业就职的学员中,有的来到了东联华兴。东联华兴和其他的软件企业一样,困扰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缺乏,尤其东联华兴是对日企业,北京懂日语的软件工程师比较起大连来,如凤毛麟角。因此,对这些结业于中科院的人才的到来,东联华兴自然是喜于言表。就在这本应是皆大欢喜之时,令李晨想像不到的现象出现了:这些来到东联华兴的学员们,纷纷选择到李晨的昂思公司麾下。作为东联华兴和昂思公司的董事长,李晨无权拒绝学员们的选择,但环视联营体中的兄弟公司,他心中实是喜忧参半。有新高科技人员加盟,带来的将是公司利益的增长,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在全球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与国之间实力的竞争都已焦聚在人才竞争上,更何况在人才争夺已趋白热化的IT业内。

“我尊重学员们的选择权利,这点没有错。但作为东联华兴的董事长,我更应考虑东联华兴的整体利益。如果一开始就有一个协议,如在学员同意的前提下,对学员的分配采取抓阄形式,是不是更能在公司中一碗水端平?更能促进东联华兴于团结中的共同发展?”

如果世界上确实允许人们当事后诸葛亮,或许每个人都不会犯任何错误,但在新兴的IT产业中,一企多治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任何失败或成功的教训或经验可供借鉴。东联华兴在首创这一体制的同时,就用自己蹒跚的履历留下了一道道有待重新整合的课题。仅就这次的学员分配而论,似就是一道两难解题:用抓阄方式固然可体现出东联华兴中高尚的平均主义,但这或许还只能是东联华兴的一厢情愿。人力资源属于人流,而非物流。如果在联营体的东联华兴中不能得到满足个性的就业选择,那些别人抢都抢不到的软件精英又如何能乖乖就犯于你东联华兴?

经过仅仅一年多克服重重阻力的探索远航,东联华兴号开拓出的滚滚波浪已如爆绽于IT业中的耀眼礼花:从原来的十几家客户发展到现在的几十家,在原来所从事的两三个产业领域外,又拓延到包括金融等领域在内的七八个领域——对IT企业而言,每一个产业领域内的商机都无限大。

壮哉,敢于从无到有打造中国软件走向世界腾飞翅膀的青春盘古!

王永林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