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131

第131章 公司生涯——厚积薄发

在硅谷,史朝翔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接触了很多著名的精英人物,比如美国Sun公司的创始人——Vnold Kosla。他们所经历的那种打工-创业-投资——用自己拥有的财富去成就一个他们认为有前途的行业——这种硅谷的发展模式,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血液。

从美国日立公司到美国Sprint公司的中央研究所,史朝翔都干起来得心应手,心情愉快。如果就此下去,史朝翔的生活会很安逸、舒适。

可是慢慢地,史朝翔发现,在这些所谓的国际知名大公司,个人的价值很难体现出来。它的运行靠的是一种惯性,是维持而不是创新。每个人在里边都是一粒无关紧要的棋子,可有可无,棱角很快就被磨没了。这样的工作不是史朝翔想要的。

在他困惑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震动硅谷的事情,对史朝翔的冲击很大,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

1999年,思科以7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一个创业公司——Cerent。一夜之间,Cerent的所有员工都成了百万富翁。也就是从这时起,美国的大公司开始纷纷留不住人了。史朝翔也不断地问自己,我在这儿混什么?我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不趁自己年轻出去闯一闯?外面的世界也许无奈,但也许很精彩。我为什么不去试一试?

这时史朝翔又想起了自己刚到硅谷,当一家只有二三十人的小公司热情地邀请他加入,并向他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产品和资金和被会被成功收购的前景时,他莫名其妙地问对方:“那收购以后你们干吗?”人家像看外星人似的看着他说,有了钱,你愿意干什么都可以。到时候成功了,你还担心什么?史朝翔不理解,觉得他们的理论很滑稽,最终去了响当当的Sprint。两年后,这家小公司如愿被收购,史朝翔也终于明白了硅谷的游戏规则。

此后的几年中,史朝翔先后换了好几家公司。职位也一次比一次高起来:从总设计师到技术总监、技术副总裁,他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从一个以前只知道搞研究、设计的学究,到后来参与产品最初的融资,到定项、选型,材料的选择,以及测试、销售等整个过程,史朝翔获益匪浅。虽然比大公司辛苦得多,但史朝翔乐在其中。此时的他,正慢慢地走进硅谷,走近成功。

这段时间里,史朝翔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硅谷精神。他告诉我,硅谷其实是一个很悲壮的地方。很多人向往,很多有雄心壮志的技术人才都集中在这里。这里是世界经济技术的核心。无数人在这里跌倒,当你第二天睁开眼睛,会发现很多公司一夜间倒闭了。但他们不怕失败,倒下了找机会再爬起来。爬起来又倒下了,再找机会东山再起。正是这种不屈不挠、永远不灭的斗志,造就了硅谷,造就了一批批的成功人士,也造就了史朝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