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永续赢利
6172000000085

第85章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魏文侯明知手下战将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却还要派乐阳去攻打中山国。中山国也故意派出乐舒临阵。两军阵前,乐羊痛斥其子,围而不攻,盼其子归降。此时,魏文侯手下一群文臣武将都怀疑乐羊,劝文侯换将,而文侯却不为所动。终于,乐羊率兵发起进攻,大获全胜。乐羊得胜回朝后,文侯命人拿来了两只箱子,乐羊打开之后,发现全是揭发他围城不攻的奏章。什么都明白了,激动地对文侯说:“千金难买一个信呀”。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在用人问题上的至理名言,强调的是信任。魏文侯以“信”待乐羊,才有了乐羊的大获全胜。企业用人也如此,不用则罢,既用之则信之。领导只有充分信任下属,大胆放手让其工作,才能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焕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领导对所用的下属疑神疑鬼,不放手大胆使用,被任用的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发挥。当然这个“不疑”是建立在自己择用人才之前的判定、考核基础上,即“疑人不用”。对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有疑点的人,在能力上力不胜任的人,总之一句话,凡是经过考察、认真研究,觉得不可信任之人,则一定不要用,起码不能够重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企业中,担当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等重要角色的员工,容易受人非议、蒙受一些流言飞语的攻击,领导的信任是其最后的精神支柱。“柱倒而屋倾”,在此种状态下,领导者切不可轻易动摇对他们的信任。信任是“用人不疑”的重要原则。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用人的原则之一就是用而不疑。松下电器在创业初期就以价廉物美的产品名扬四方,这是松下幸之助在博采众家之长基础上加以创新而成。一般说来,在商品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发明者对技术都是守口如瓶,视为珍宝,最多只透露给亲友或者家人。但是,他却十分坦率地将秘密技术教给有培养前途的下属。曾有人告诫他:“把这么重要的秘密技术都捅出去,当心砸了自己的锅。”但他却满不在乎地回答:“用人的关键在于信赖,这种事无关紧要,如果对同僚处处设防、半心半意,反而会损害事业的发展。”

当然,松下公司也发生过本公司员工“倒戈”的事件,但是松下幸之助坚持认为:要得心应手地用人,促使事业的发展,就必须信任到底,委以全权,使其尽量施展才能。这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建立的人生观和经营哲学。

玻璃老板不计前嫌,慧眼识才

爱德华·利伯,一个精明老练的玻璃制造商,拥有一家新英格兰玻璃公司。与其他制造商一样,利伯也渴望使他的公司发展壮大,成为玻璃制造业的巨擘。而1888年的迈克尔·欧文斯则只是利伯制造厂内一名吹玻璃的工人,同时,他还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工会领导人,在当年的罢工运动中,他带头鼓动工人反对利伯,最后迫使利伯把工厂迁往另一城市。

独具慧眼的利伯在同罢工领导人的谈判中,发现血气方刚的欧文斯还是一个在生产、技术的改进革新方面不可多得的天才。在谈判中,欧文斯不断地指责利伯在生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利伯不仅没有震怒,而且还从他的指责中发现了他流露出的聪颖、对玻璃生产的谙熟和对一些问题的独到见解。这令利伯产生了惜才之心,用才之意。因此,利伯不仅不计前嫌,而且还给了这个称得上“最大仇人”的欧文斯以最大的信任,并逐步委以重任,成就了一段企业家与发明家合作的佳话。

利伯把工厂迁走时,带走了一些工人,欧文斯便是其中一员。3个月后,欧文斯向利伯提出了一连串改革的建议,利伯几乎全部采纳,而且还派他担任吹玻璃部门的监工,并在两年内将欧文斯提拔成为该厂的主管。出色的工作和对玻璃生产中表现出浓厚兴趣,使利伯从欧文斯身上看到了更大的希望。1898年,他提供资金支持欧文斯试验一种生产玻璃瓶的机器。当然,欧文斯的研制并非一帆风顺,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的试验,利伯始终如一给予他支持和鼓励。1903年,使玻璃工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自动制瓶机在欧文斯手下诞生了,它改革了吹玻璃的古老工艺,使之从手工操作变为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欧文斯的发明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取代了大批手工劳动者,带来了可互换的机器零件的大批生产,带来了特别的钻模和工具。制瓶机获得成功之后,欧文斯把注意力又转移到平面玻璃的制造上。

尽管欧文斯的古怪性格令许多同事与他疏远并惹来许多纠纷,并且利伯有时也卷入其中,但利伯总能很快冷静下来,力排众议,继续支持欧文斯。利伯还为欧文斯破天荒地拨出400万美元,作为他20年期间的实验费用。“士为知己者死”,信任本身就是对人才的极大激励与鼓舞。欧文斯在利伯的支持下,改善了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发展了一套由炉中抽取板形玻璃的设备。1917年,利伯和欧文斯及其他合伙人,在查尔斯顿兴建了一家全自动化的工厂——从输入原料到由自退火炉内不断输出待割切的玻璃板。

如果没有欧文斯的天才的发明创造,利伯成不了一位杰出的企业家;而没有利伯的识才、容才和信才,欧文斯也成不了发明家。利伯和欧文斯的合作,是企业家与发明家合作的成功典范。也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