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永续赢利
6172000000040

第40章 降本增效——发掘企业内部利润之源

利润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这是一个简单的财务公式,可以看出,利润的产生和收入、成本均有关系。行业处于平稳发展期时,企业通过扩产上量已经很难获取超额的利润,反而加剧了竞争的程度,企业间的价格大战在所难免。此时要想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企业要么创新产品,领导行业潮流,要么就在产品上下工夫,通过降低营业成本,向内部要利润。

历经50余年的发展,进入 21世纪,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作为行业领军代表,已经迈入了千亿级企业的行列,2004年成为中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汽车企业。然而,汽车行业的形势并不乐观。中国入世后,轿车整车进口关税从2000年的80%降到2006年的25%,进口轿车乘虚而入,抢占市场份额;其他竞争对手在价格上不断挤压;原材料涨价进一步挤占了利润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汽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与其从2001年提出每年降低可比产品成本5%,并据此开展的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小孔,价值百万

早期,上海大众汽车三厂从德国引进了一台世界最先进的激光钎焊机。在帕萨特轿车试运行初期,不知什么原因,轿车后盖的钎焊缝隙竟时常出现一个比火柴头还小的小气孔。因为这个小气孔,每天报废几十个车后盖,报废率高达30%。车身车间员工们为此心疼不已,大伤脑筋。危急之际,成本中心控制员提出了一个极富创意的点子,能否用某种特殊的金属粉末、黏结剂和黏结技术,完好无瑕地修补上这个小气孔呢?可是,轿车缩孔修补技术难度极高,攻关小组经过无数次试验、失败、再实验最终成功。他们编制的解决后盖焊缝小气孔、表面裂缝、凹坑等缺陷的作业指导书送交德国大众总部后,经过长达130周的实验,被列为全球大众的一个工艺标准。这个小气孔问题的解决,为每辆帕萨特轿车后盖节约50多元。

不仅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充分发挥小团队的智慧、关注企业中的小改小革的降本增效活动也会取得巨大收益的。

降本之处,创新之源

有个汽车零件叫 SG7发电机定子,以前是由32片冲制而成的钢片一张一张叠加成型的,既耽误人工,又浪费材料。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公司组成技术革新攻关组,经过3个月艰苦奋战,把传统的定子片冲制工艺改制成带料卷叠一次成型的新工艺。

新工艺创造了新效益,材料利用率从原来的20%提高到70%,单件节约成本4.09元,这么一个小零件,2004年为上汽降低成本100多万元。这一技术被延伸到几十个品种、100多万台产品!

上海通用 GL8商务旅行车一上市就凭借“陆上公务舱”美誉风行中国市场,但抱怨也随之而来:前风挡玻璃要卖到6 000多元,太贵啦!

上海通用项目小组通过价值工程分析,与国内供应商共同攻关,研制生产出符合通用标准的国产玻璃新产品,其成本比 CKD进口降低了3 0%,仅这个项目一年就为上海通用节约材料成本1 500万元,而且也促进了汽车国产化创新的步伐。降本所带来的效益不只是几百万元、上千万元所能够衡量的,创新推动企业降本工作的展开,持续不断地降本增效工作又成为了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之源。

降本增效,管理之道

上汽集团坚持管理创新,形成了上海皮尔博格“精品战略”、上海汇众“三自管理”、联合电子“规避汇率风险”、上汽销售“整车物流降质损”等管理降本经验。

在上汽股份全面推行的“经营者”管理活动中,汽齿总厂在全厂建立了20个经营体。为了实现降本增效,把经营体纳入管理机制,汽齿总厂设立了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费用中心:通过系统化、数据化管理依据国际市场定价格、依据价格定成本、依据成本定指标、依据指标定收益。

汽齿总厂终于走出低谷进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通过管理机构的改革与功能调整,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节约的管理成本成为企业直接的利润来源。同时,持续的降本工作,又激发了组织的自我完善,管理机构的变革不再是被动的“精简式”变革,机构的最大效能发挥,提高了企业运作的效率,这才是管理出效益的核心之处。

降本增效,战略需要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这样的考虑:大量投资,恐怕遭遇“低迷”;投资少了,出现“井喷”又觉可惜。这样一来也会出现两种结果:畏首畏尾,丧失机遇;盲目投资,深陷困境。因此,企业应在战略决策的环节就具有降本增效的眼光,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效果。

上汽通用五菱以前生产的老产品是平头车,2002年开发出换代新品“五菱之光”。公司实施规模成本战略,在新老产品切换期间做到“喜新不厌旧”。对老产品,他们加快改型、加大销售力度,确保每年11万辆的市场销售“一个也不能少”;对新产品“五菱之光”,则根据产品梯度、上市进度、价格程度组织改型、生产和营销,使销量迅速提升,到 2004年又新增销售 11万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整车的单位固定成本。

“做大蛋糕摊成本”之策为上汽通用五菱带来厂规模与成本良性循环的效应。几年来,通过6万员工的艰苦奋斗,上汽集团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不折不扣地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从 2000年开始,连续 5年可比产品成本年均下降6.4%。

今天,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更加的激烈,很多产业已经进入到了成本决定成败的时代,成本是第一竞争力。应对降价的空间赢取利润的空间最终将取决于我们降本增效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