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概要
天界是神仙们的主要居所。根据中国传统和佛教观点,道教认为天界有三十六重天,而且每一重天都居住着不同阶层的神仙。并将其视为一个至为殊妙的境界,认为天界中,全然都是琼楼玉宇,清浆玉露,而且凡在此居住的神仙皆逍遥自在。
(1)中国人心目中的九天
在人类各族宗教神话中,天宫通常被设想为神灵活动的主要空间。道教也如是认为。因在中国传统中居于主流的天界观念是有九层,故道教吸收这一观点,将天界系统划分为“九天”,即:郁单无量天、上上禅善无量寿天、梵监须延天、寂然兜术天、波罗尼密不骄乐天、洞元化应声天、灵化梵辅天、高虚清明天、无想无结无爱天。
不过,这种“九天”之分也是有争议的。在亚洲部等处的萨满教,则认为天界是多层的。另外,多层天界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原始民族中也流行甚广,但他们对于华夏传统中居于主流的天宫观念认知却比较简单,而是把自然界的天类比于人体的头顶。外慎在《况文解字》中如是阐释“天”字:“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若按照周礼及儒教的观念,天不仅是自然天体,也是至上之神。儒教信徒对天虽虔诚崇拜,但却不试图详细追究天的结构及其奥秘。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天就是个整体,无层次之分的。
到了战国时期,诸子们开始对天的思考有所深入,“五天帝”之说将统一的天给分成了五片。而《吕氏存秋?有始篇》和《淮南子?天文训》虽都说“天有九夜野”,但也不过是平面的九天说。《离骚》中说“圃则九重,孰猪度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屑?”至此,九重天有了一个立体式的说法。
上清派主要是在立体式九重天说的基础上,根据《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加以阐释。在现存的诸经中,关于九天之说亦是纷呈的,有的仅说立体的九天,有的又以九天分别另外产生三天,由此而形成九玄三十六天,即天分九重、每重四天的天界结构模式。这九天和九玄三十六的大模式,皆可作为“三生万物”的观念意象。《道教义枢》引《太真科》如是说:
三天最上号曰大罗,是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懂天王请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大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三气,合为九气以成九天,九天名号具在洞真经中。九天各生三天,三九二十七天,就本九天,合三十六天,名号出自《外国放品经》下。
后来,道教主流采纳了包括三界二十八天在内的三十六天之说,将天界划分为九天之说。明代道书《天皇至道太清正册》中更将九天详细划分为:郁单灭、兜率天、不骄天、禅善天、梵辅天、应声天、须延天、高虚天、无想天。
作为“三生万物”的意象表征的九天之说,具有极其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根基,至今,在道教典籍和仪式中仍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2)犹若天梯的三十二天
三十二天是道教根据道生万物的宇宙创世理论,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它为道门中人学道成仙提供了教义的依据。
道教的这种“三十二天”之说,源于佛教中的古印度神话。这种神话的传入,一经传入中国便就大大刺激了中国道家的想象力,于是就产生了这“三十二天”之说。“三十二天说”,包括三界二十八天和四梵天四天。
三界二十八天
三界二十八天中,“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道书又将天界分为“界内”和“界外”两个观点。
道教“三十二天”说,始见于灵宝派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为一种平面单层的天界模式之说。“三界”原是佛教术语,指的是轮回中的有情众生所生存着的空间,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大境界。其间无色界、色界全属为天界,而欲界则包括天界的六欲天部分、及地上、地下的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以及人所处的世界。后来,南齐道士严东注于《度人经》中,将佛教的这一概念给引进于道教之中,并对“三十二天”进行了一定加工,后经由唐初注家李少微予以改造,从而形成了新的“四梵三界三十二天”之说。
另据《云笈七签》概括,三界诸天的每一层天都有一位天帝在统治。凡人在人间修道、行善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就是可以“飞行来去、逍遥欢乐”地住在相应的天界,并繁衍天人后裔。而这天人的寿命比凡人要长得多,“下第一天人寿九万岁”,且层次越高寿命就越长。
在道教三界的下层,是欲界六天。其从下往上依次名为: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七嚯摩夷天。在欲界六天中,“有色有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也就是说,在此界是需要男女交配才能繁衍后代的。
道教三界的中层,是色界十八天。其从下往上依次名为:虚无越衡天、太极漳翳天,赤明和阳天、玄明恭华天、耀明宗飘天、竺落皇笳天、虚明堂曜天、观明端靖大、玄明恭庆天、太焕极瑶天、元载孔升天、太安皇崖天、显定极风天、蛔黄孝芒天、太黄翁重天、无思汁由天、上揲阮乐天、无极昙誓天。这色界各天的特点是:“有色无情欲,不交阴阳,人民化生。但瞰香,无复便止之患”。也就是说,在此界的众生已无须性生活,也不用吃喝拉撒了。
道教三界中的上层,是无色界四天。其从下往上依次名为:皓庭霄度天、渊通元洞天、翰宠妙成天、秀乐禁上天。这无色界四天的特点是:“无复色欲。其界人微妙无色想,乃有形长数白里而人不自觉,唯有真人能见”。也就是说,此界的众生已开始摆脱常人的形象了。
四梵天四天
在三界二十八天之上,即是道教中的四梵天,也叫“四种民天”,从下往上依次名为:无上常融天、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平育贾爽天。
所谓“种民”的观念,是源于佛教的“人种”之思想。佛教认为天地终始谓之一大劫。在大劫运来临前,又有疫疾、刀兵、饥馑三小灾,余少数人口,留为当来人种。大劫之后,人与天地万物就悉成劫灰了。道教正是借鉴了佛教的这种劫运说与人种思想,才认为人类在太平盛世之前必定会经历—场大劫难。于此而便产生了这种“种民”之思想。
所谓“种民”就是“人种”,意为世人当在大劫难中死绝,只有少数为善得道者才可被老君挑选存活,从而将其留做后来太平之世的种子。道教在天界观念的发展过程中,便融合了这一“种民”之观念,认为行善修炼达到某种标准,便可超过三界天人而升居为四种民天。在这里居住的天人,为真正道行高深之神仙。他们皆可长寿不死。无论三灾、劫难,皆不会受到影响。
以上所言之观念来自于严东注和李少微所言。严东注所言的“无色界上四天”之说,显然已超出三界外,而脱出轮回的彼岸世界了。不过李少微把“五色界上四天”改为”四种民天”,即使“长寿不死”,似乎也没有最终脱出轮回。
综上所言,我们不难看出四梵三界三十二天的说法,佛教气息浓厚,其意象象征着人类自我提升的愿望。
(3)高处不胜寒的三清天和大罗天
三清天又称三清境,由道教最高神直接治理。是各级神仙居住着的住所。其包括:清微天玉清境、禹余天上清境、人赤天太清境。
“三天”的观念,与《老子》一分为三、三生万物的思维模式有关,是在“九天”说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云笈七签》中综述《九天生神经》和《玄门论》的说法是:
“始”生于混沌,为苍色,而成都单无量天,下生三天,上圣三品之位。复次“混”生于洞。洞为赤色,而成上上禅善天,下生三天,中圣三品之位。复次“洞”生于浩,浩为青色,而成梵监须延天,下生三天,下圣三品之位。复次“元”生于是,曼为绿色,而成寂然兜术天。下生三天,上真三品之位。复次“曼”生于景,景为黄色,而成不骄乐天,下生三天,中真三晶之位。复次“景”生于遁,遁为白色,而咸洞元化应声天,下生三天,下真三品之位。复次“玄”生于融,融为紫色,而成灵化梵辅天,下生三天,上仙三品之位。复次“融”生于炎,炎为碧色,而成高虚清明天,下生三天,中仙三品之位。复次“炎”生于演,演为乌色,而成想无结无爱天,下生三天,下仙三品之位。故此九气,九色光明,上为三境三十六天也。三境降气,三界方生。
也就是说,在“三十二天”基础上演化而成的三十六天为三天所化,皆是神仙之住处。后来严东注于《度人经》中,则把最初化成的三天从“九天”说中分割出来,而称为青、苍、黄三天,与四梵三界三十二天模式组合在一起,从而成为“三十五天”模式,致使青天成为天界最高层。所谓“青天”,即后来所谓的“五清天”。道门中人皆认为,只有上了这“三天”之境,才算真正修炼成神仙。如此说来,这“三清天”所代表着的是人类于道教中的终极理想之意象了。
不过,后来李少微《(度人经》时,却称“三界之上,犹有四梵三清,然后至于大罗”,也就是“三十六天”模式说。如若按此说的话,那“玉清天”便不是天界最高层了。晋代道书《元始上真众仙记》中如是说:“玄都玉京七宝山,周回九万里,在大罗之上,城上七宝宫,宫内七宝台,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大元圣母所居,中宫是太上真人金阙老君所泊,下宫是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如此便产生了道教中的“大罗天”之说,而这个包含三宫的大罗境,显然就是后来所谓三清境之前身了。
《云笈七签》卷二一引《元始经》中是如是解释“大罗天”的:“大罗之境,无复真宰,唯大梵之气,包罗诸天。”如此,似乎又把《元始上真众仙记》的七宝三宫从大罗之境给分了出去。由此,大罗天只剩下一个没有神灵居住的、包罗诸天的大气圈而已。
不过,《云笈七签》又引灵宝派的《玉京山经》言:
玉京山,冠于八方,诸大罗天,列世比地之枢上中央矣。山有七宝城,城有七宝宫,宫有七宝玄台。其山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株乃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方大罗天矣。即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之所治也。
所谓“虚皇大道君”,就是上清系经书中所说的元始天尊。如此一来,太岁天与玉清天便都成了元始天尊的治理之所。然对于这个含混不清的问题,道教信徒并不予以关心。因他们相信,大罗天既是最高天界,就应该由元始天尊亲自掌管。
事实上,作为道教终极理想的意象表征,大罗天在普通信众中的名气远远超过了玉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