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5461900000051

第51章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鉴赏】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本文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文章一开头引导人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人们面前。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

对潭的描绘仅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景致展现在人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作者描写潭水和游鱼采用“定点特写”,是全篇最精彩的片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人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因为离开了烦恼纷陈的官场,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青树翠蔓”、“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又会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