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5461900000120

第120章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缪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而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鉴赏】

本文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独执异议,贵在识见高远,令人信服。

文章开篇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可谓先声夺人。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之所为乃“既畏而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文章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相如策划,指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逼出了全文的结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结,而作者又列出“劲渑池”、“柔廉颇”两件事,看似与上文关系不大,但从“愈出而愈妙于用”一句中,可以窥见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这大概是触摸到了纵横家的本质。因而,本文结论之后的余波,决非可有可无的续貂之笔,用意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