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5461900000107

第107章 甘薯疏序

方与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或隐弗章。即章矣,近之人习用之,以为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也;远之人逖闻之,以为逾汶之貉、逾淮之橘也!坐是,两者弗获相通焉。

余不佞独持迂论,以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固陋之心,终不能移。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耕获菑畲,时时利赖其用,以此持论颇益坚。

岁戊申,江以南大水,无麦禾,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载橘逾淮弗为枳矣。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

【鉴赏】

疏,是归整说明的意思。这是徐光启为自己的着作《甘薯疏》写的序文。序文简明地叙述了作者写《疏》的动机,表现了作者反对那种认为某种作物只能生长在某地的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和勇于引进新品种,通过科学实验积极推广新品种的可贵精神。

徐光启一反“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的传统观念,从“佐”百姓之“急”的愿望出发,大胆地提出大地上的生物“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的看法,这是很可贵的。他认为经过人们的努力,利用生物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完全可以增加粮食作物品种,扩大一些高产作物的种植范围。尽管他没有,也不大可能从生物进化论和遗传学的角度阐明生物“相通”的道理,但他对生物相通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他进行分析的基础是他的科学实践。“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这就用实践证明了他的分析的正确。

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坚持通过实践改变人们保守的农业生产思想,做到了对大自然有所发现,对人类有所贡献,这是在农业科学上的一个成就。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远没有终止,农业科学的许多奥秘还待人类去探索、揭示,我们要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战斗中,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祖国、为人类,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写过分强调植物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以致影响植物交流、推广的传统观念。文章指出“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的思想观念阻碍了人类对生物的利用,给人类生活的改善造成障碍。

第二段,写作者对生物生长适应性的认识。作者先写了自己对植物适应性的认识,然后又写了自己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认识是他实践的出发点,而实践的结果,又反过来加深了他的认识。这两层是互相联系又互相补充的。

第三段,写作者引种甘薯取得丰收,再次证明了“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观念的错误和决定写“疏”的原因和目的。

文章立论有力,逻辑性强。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先从一般规律写起,指出保守思想的危害。接着亮出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用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并点出写“疏”的目的,三个层次紧紧相联。

文章在批判保守思想时,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近之人习用之,以为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也”,“远之人逖闻之,以为逾汶之貉、逾淮之橘也”。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则通过事实证明:“耕获葘畲,时时利赖其用”,“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这样自己“持论益坚”,就有说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