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50

第50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10)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位于洛阳城东15公里洛阳市郊区、偃师市、孟津县毗连处。今存遗址内城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长3700米,南垣已为洛河所淹,残垣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皆夯土板筑而成,周长约14公里。城内主要建筑为宫城、宫殿、衙署、苑囿等。北魏宫城为长方形,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660米。太极殿为宫中正殿。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太学村附近。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据勘测遗址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60米,中心为木塔,在发掘塔基的过程中,出土一批工艺精湛的泥塑造像,给研究北魏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石雕、瓦、瓦当等建筑材料。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集中了大批的佛像雕刻群。云冈石窟始凿于公元453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部分完成于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公元520至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云冈石窟分为东、中、西三个区,东区有4个窟,中区有9个窟,西区有40个窟,此外还有许多小窟。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云冈石窟不仅突出反应了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工艺特点,而且还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如犍陀罗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它开凿于公元4至14世纪之间,至今保存完好的包括北朝、隋、唐、宋、西夏、元等各朝代的洞窟共492个,塑像2400余尊,壁画约45000平方米,这是我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据说是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个和尚西游至敦煌的鸣沙山,当时已近黄昏,太阳即将沉落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中,但这个和尚还没有找到落脚之处。他正在发愁,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鸣沙山在一片金光中化现为千佛之状。和尚被这个奇景所眩惑了,心想这一定是个圣地。于是发愿要在这绿洲之畔开凿洞窟。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就是这样诞生的。从此以后,洞窟的开凿和寺院的兴建日盛,形成历千年不断修造而成的莫高窟。在唐初,莫高窟窟室按统计达一千多个,因而又被称为“千佛洞”。历史过去了1600多年,莫高窟历经沧桑,早期的石窟造像已所存无几,但魏晋时代所塑的佛像至今还完好无损地保存下318尊。

雨花台

雨花台是三国东吴时期的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在佛教盛行的梁朝,相传金陵城南门外高座寺的高僧云光法师常在此地设坛说法,其虔诚感动苍天,落花如雨,由此得名雨花台。明、清时期,雨花台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是江南登高览胜之佳地。战争期间,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雨花石上血迹斑斑。如今的雨花台由名胜古迹区、烈士陵园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度假区六大功能区组成,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建筑群,郁郁葱葱的山林与人们一起缅怀历史的过往。

魏晋士大夫服饰

魏晋时期士大夫是力量比较强大的一个阶层,根据我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杰出作品孙位的《高逸图》可以看出当时他们的衣着装饰。《高逸图》画面上的四个士人盘腿列坐于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宽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宽袖衣衫。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安排都与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印壁画相同,人物的服装和形态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晋南北朝形制。

三国志

《三国志》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65年的历史,全书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作者陈寿以简洁的文笔叙述了三国鼎立时的历史全貌,受到后人的推崇。在体例上,陈寿沿用《史记》、《汉书》传统,采用纪传体,但只有纪、传,没有表、志,而且由于陈寿是以晋臣子的身份修史,所以奉魏为正统,有曹操本纪,刘备和孙权只有传。《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史书,虽名义上以魏为正统,实际上采用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的方式如实记录三国鼎立的局势,三国地位是相同的。魏蜀吴三国各自为书,可分可和,这也是陈寿书写《三国志》的独创。《三国志》虽不比《史记》和《汉书》那么出色,却是书写三国最优秀的史书,“前四史”之一,一直流传至今。

晋书

《晋书》是唐太宗时代的官修史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睿泰始元年至晋恭帝元熙二年东晋灭亡,共记两晋156年的历史。全书130卷,其中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晋书》的特点之一是体例的创新,新增了既不是正统君主,也不是正统臣属的载记。载记30卷记述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政权的兴亡。这种记述方式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晋代历史错综复杂,《晋书》的四种体例并用,较好解决了中原皇朝与各族政权并载一史的难题,容纳更多的历史内容却无繁杂纷乱之感,受到历代史学家的的称赞。

宋书

《宋书》是由南朝著名史学家沈约编著的纪传体断代史书,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国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事,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史料,是了解刘宋政治经济情况的基本资料。全书100卷,本纪10卷记载了宋朝八个皇帝;30卷志内容详备,记载了当时的律、礼、乐、天文、五行、州郡、百官、符瑞等各方面,几乎占全书一半,是珍贵的典章制度历史资料;60卷列传记载当朝名臣及豪门士族。《宋书》以丰富的资料而著称于史林,收录了许多当时的奏议、书札、文章,具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南齐书

《南齐书》书写了萧齐皇朝23年的历史,撰写此书的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萧子显。萧子显博学多识,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作为南齐皇家子嗣对王室的情况的熟悉非寻常人能比,南齐的诸多史事他甚至都亲身经历过,而且梁朝取代南齐并未经重大的战乱,使得许多图书文籍得以完整保存,这些为萧子显撰写南齐史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南齐书》书写历史较短,卷帙不大,共有本纪8卷,列传40卷,志8篇11卷。由于作者身份的特殊,萧子显在写人物及事件时都不直接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前后史事的对比来揭示人物的品格,继承了司马迁表述历史的方法,顾炎武称这种纪传方式为“于序事中寓论断”,萧子显也因此被后代史学家称为“良史”。

梁书

《梁书》是唐太宗时期的官修史书之一,由姚察、姚思廉父子合力撰写而成。全书分本纪6卷、列传50卷,共56卷,记述了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56年间的历史。姚氏父子继承了司马迁写史的文风与笔法,继承了当时华丽辞藻的文风,追求简洁明快而又如实地反映历史史实。该书内容涉及事件、无神论、门阀制度和崇尚佛教的社会特点、阶级斗争、海南诸国等,全面地记载了梁朝历史的风貌,根据时代特点评论人物功过,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梁书》叙述历史完备,又表现出姚氏父子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在南朝诸史中难能可贵。

陈书

《陈书》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33年间的史事,仍有姚氏父子提笔撰写。全书帝纪6卷,列传30卷,共36卷。相对于《梁书》、《陈书》显得过于简略,不及记录梁史那么充实。一方面是陈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什么大的建树,不值得作史;另一方面,《陈书》主要为姚思廉主笔,其史学功力稍逊父亲一筹;再者,《陈书》所参考的资料较少,只有陈朝史官陆琼、顾野王、傅縡等人有关陈史的撰述可参考。《陈书》对于后人了解陈朝政治腐败提供了前车之鉴,对后世统治者治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魏书

《魏书》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书,记载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至孝静帝武定八年亡国北魏王朝180多年的鲜卑贵族盛衰史。全书主要由北齐魏收撰写,包括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魏书》内容涉及北方鲜卑族拓跋部的发展兴盛,统一北方,实现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重姓族、崇佛教的社会特点,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发展过程,以及北魏、东魏与南朝宋、齐、梁三朝关系的历史,基本完备地阐述了拓跋氏的历史渊源。《魏书》是正史中第一部记述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书,它一改汉族统一政权的历史,对我国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这一客观事实有重大意义。

北齐书

《北齐书》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80年的历史。全书由唐代李百药撰写而成,由8本纪、42列传组成,共50卷,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两王朝的盛衰兴亡。相对于其他唐初官修史书,《北齐书》较多的记载了北齐统治者的丑事,对北齐内部当权者叔侄、兄弟相互残杀、相互的权势争夺有较多揭露性的叙述,以此证明周灭齐是所谓的“有道伐无道”。《北齐书》吸收了前人修史的成果,贯彻了以史为鉴的宗旨,以简要的叙事风格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不足之处在于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贯彻。《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后人多以《北史》等著作增补。

周书

《周书》所记述的是西魏、北周的四十八年的历史史事,主编是唐初提出修史的令孤德。全书分本纪八卷,列传42卷,共50卷。编写《周书》时资料贫乏,多是参考旧史和征集来的家状之类,而且对这有限的资料考核还很草率,致使该书存有漏洞和矛盾之处。再者,《周书》所传人物多是当朝显官的祖先,内容上过于单薄而不尽事实。在阅读《周书》时应该注意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虽然《周书》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它写史时开阔的视野、特殊的体例、及简洁的笔法等都有值得称赞之处,这些使它成为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