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51

第51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11)

《南史》是唐代史学家李大师、李延寿父子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记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代170年的历史,全书共80卷,10本纪、70列传。《南史》是在《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的基础上删繁就简,重新编纂而成的史林新著。《南史》在编写的过程中摒除以往南朝史书的避讳而以事实求史,文笔简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史》不足之处是作者突出了门阀士族地位,以家传形式写史,实际上成了南朝各国的名门望族的族谱。

北史

《北史》与《南史》是李延寿编写的姐妹篇,记载了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等朝代233年的历史,载有本纪12卷,列传88卷,共计100卷。《北史》的编写主要参考了魏、齐、周、隋等四史书的资料,增添了各种杂史,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练,与魏、齐、周、隋四书互相补充,是研究北朝各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但《北史》文学价值不高,内容上纷繁芜杂。南、北史是在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可把二史合起来作为一定意义的通史来读,李氏父子“编年以备南北”的史学观念反应了重视国家统一的进步历史思想,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由北魏杨炫之撰写,该书首先是一部记载洛阳佛教寺院的书,“伽蓝”即僧院、寺院之意。《洛阳伽蓝记》把京城佛寺建筑作为撰写对象,这在我国古籍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记述寺院的同时间接涉及地理、政治、人物、风俗及传闻故事等各个领域,简明清丽的行文使该书在文学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北魏传世三大名著之一,对后世研究北魏时期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古迹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后人多从历史及文艺两方面来评价《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

《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被称为“宇宙未有之奇书”,作者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记载的内容包括先秦至魏晋2000多年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典故、神话故事、甚至印度和朝鲜半岛等域外风情,给地理以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地理百科全书。在这众多的内容中,以记载河道水系最详实,囊括了大小1000多条的河流、500余处的湖泊、沼泽,近300处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30余处伏流、60多处瀑布,对河床的深度、河谷的宽度、干流、支流、沿河所经的伏流、急流、滩濑、及各种地貌都有详细的记载,是研究我国河道水系的重要文献资料。记录了如此丰富详细的地理内容,其价值不言而喻;更可贵的是,如此多的资料并非古板地罗列,而是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对之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所以,《水经注》不仅是科学名著,更是文学艺术珍品,不少学者对它从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形成一门内涵深刻的“郦学”。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一部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农学巨著,由东魏贾思勰所著。“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即谋生的方法。全书共10卷,91篇,11万多字。书中记述了五谷、瓜果、蔬菜和树木的栽培,牲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酒、酱、醋、羹、饼、饭、饴和糖等的制作,及煮胶和造笔墨的方法等。总结了东魏之前中国北部黄淮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农业生产要综合考虑各项生产因素,抓好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思想。因此,《齐民要术》是研究北朝时期物质生产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齐民要术》对详细论述了中国古代农、林、牧、副、渔、烹饪等各方面的生产和制作情况,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文选

《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昭明太子编著而成,又称《昭明文选》。《文选》共30卷,收录了自子夏、屈原以来130位著名词人才子的名篇名著,大致分为赋、诗、杂文三大类。其中赋、诗内容较多,分类较细,按照不同的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种对文学内容的细分,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非常细腻。《文选》比同类型的其他诗文总集影响更深远,成为唐宋士人学习诗赋的最好范本,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流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精粹,《文选》的资料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容小视,研究《文选》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搜神记

《搜神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志怪小说集,由东晋史学家干宝编撰而成。《搜神记》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部分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所载故事多数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的《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以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而常被后人称道。《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传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剧《天仙配》等后世许多小说、戏曲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搜神记》还是一部古代民间传说故事集,后世学者要研究古代的民间传说及神话,除《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之外就是《搜神记》了。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的文学理论专着,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作者刘勰。《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全书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主要讲的是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则是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从《时序》到《程器》的4篇,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文心雕龙》在论述文学创作活动时,表现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特点的精辟见解,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重要地位。

诗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空前繁荣,除了《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也是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当时,齐梁形式主义文风昌盛,士族都以写诗为时髦,诗风严重衰落,《诗品》成书的目的即借此纠正当时诗坛的混乱局面。《诗品》序言阐述作者关于诗歌的基本理论观点,并交代全书的体例。正文分上、中、下三卷,以论述五言诗为主,对汉魏至齐梁120多位诗人逐个进行评论并概括出他们的诗文风格。钟嵘阐明了自己的诗学主张,强调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诗的内在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同等重要,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形式主义和滥用典故。钟嵘的《诗品》是中国第一部论诗的著作,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记载后汉至南朝刘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作者刘义庆虽对所记个别事实不尽确切,但在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是后人了解“魏晋清谈”风貌的主要资料。《世说新语》全书原八卷,现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崇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等36门,主要是对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共一千多则,每则长短不一。除了史料价值,《世说新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运用对照、比喻、夸张、描绘等文学技巧使人物形象立体化,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一部告诫子孙传世的代表作。全书共20篇,内容涉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文章内容真实,文笔平易近人,风格朴质,对当时及后世家庭教育影响很大。

《千字文》

《千字文》顾名思义,它是把一千个字连在一起的一篇文章。《千字文》编纂与南朝梁武帝时期,至今已经有近1500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还非常喜欢书法。他十分推崇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便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1000个各不相同的字,并教散骑侍郎周兴嗣按照四言韵律的形式,把这1000字成一篇文章,称为《千字文》,它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初学者进行启蒙教育。据说,周兴嗣是在一夜中将1000个字编纂成文的,第二天,雄鸡唱晓的时候,周兴嗣竟然须发皆白,可见他思索之艰难。

经济科技

均田制

均田制是北魏至隋唐300多年间的土地分配制度,也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周密的土地法令。主要内容是,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奴婢。具体政策各代均有所不同。均田制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增加了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人数,从而保证了赋役来源,增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唐末,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废弛。

租调制

租调制是曹魏至隋唐600多年间的赋税制度。租即田赋,按亩征收产物;调即户调,按户征收绢绵;合称租调制。租调制基本的原则是限制土地兼并,从保证农民对小块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方面来保证国家赋税的基础;同时按负担均赋税。唐朝在租调制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庸”是对不服徭役的人间征收绢或布。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赋役负担,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裴秀的地图学

裴秀是西晋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他在中国最早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的“制图六体”,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地图学家托勒密同属世界顶级地图学家。“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这六项原则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制图六体”触及到了现代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世界地图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木牛流马

《三国志》、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和《辞海》只笼统地说木牛流马是“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制的运输器具”。木牛流马奇在不用任何能源就能使“马儿”运动,“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即解决了大规模的运输问题,又节省了能源。200年后南北朝的祖冲之又再造了木牛流马。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而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只提到它的神奇性,祖冲之也没留下任何关于木牛流马的只字片图。

火柴

最早的火柴是公元577年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宫女发明的。当时北齐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他们发明的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堪称最原始的火柴。经过不断的改进,北宋的“火烛”、“法烛”,清代的“引光奴”、“取灯”成为较可靠的引火工具。马可波罗东游后,中国引火技术传到欧洲。英国化学家约翰?华尔克在中国引火的基础上发明了由氯化钾和硫化锑做的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