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5245600000028

第28章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容品格(1)

(原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

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性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聂珍钊教授在2004年提出的一种外国文学批评方法,他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作为方法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参见《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16—24页;《文学理论前沿》2005年第2期,第125—156页。)等长篇论文中,对这种批评方法提出的背景、基本内容、主要观点与主要适用范围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并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做出了初步的论述。他的意见我基本赞同,在此不再重复。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提出的文学研究背景与基本历史语境,因为关系到它存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我想作一点展开。

我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事实:

一是近年来外国文学批评与研究实践中存在的“理论空洞化”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对中国文学研究已经和即将产生的极大危害性。一些文学批评与研究者从事文学研究,写了不少的文学批评论著,却根本不读或者基本不读作家作品,也不研究文学创作实践中所产生的新的文学现象;他们为文学批评而文学批评,研究文学不是为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也不是为了分析文学现象,更不是为了解决学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而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功利目的,或者以作品丰富而自娱自乐。因此,他们的批评和研究只是从理论材料到理论材料,从理论观点到理论观点,看了几篇同类的论文或国外的一点资料就开始自己的论文写作,并且过分强调理论本身的独立性,于是产生了一种被聂珍钊先生命名为“理论自恋”(“理论自恋”术语见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见《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5期,第8—11页。他说:“如今一些打着文化批评、美学批评、哲学批评等旗号的批评,往往颠倒了理论与文学之间的依存关系,割裂了批评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存在着理论自恋(theoreticalcomplex)、命题自恋(preordainedthemecomplex)、术语自恋(termcomplex)的严重倾向。”)的文学批评现象。表面上看来这样的论文具有学术性,其实根本没有提出任何有价值的问题,因而其意义是非常有限的。

二是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在从事文学批评实践的过程中,没有担负起应有的道德责任,对于一些文学作品中那些低级、庸俗与委琐的描写,甚至典型的纵欲与色情描写视而不见,对于明显的具有不良政治倾向的言论和有违基本社会公德的现象也熟视无睹,于是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文学批评的功能是不是只有帮助读者进行美的欣赏,而没有道德教化的意义与社会教育的作用,作为文学批评在为读者提供审美判断的同时是不是也必须提供一种价值判断,特别是我们的未成年人在阅读一些具有比较复杂倾向的作品的时候,就尤其需要文学批评家的指引,而近些年来我们的文学批评家在注重所谓的“美”的时候,对于文学的道德与社会功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文学批评教育功能的缺位现象相当普遍。

三是在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学作品中拥有十分普遍而丰厚的伦理学的社会与历史现象,虽然也存在一些从伦理学角度解读其作品的批评与研究事实,但可能是由于人们缺少一种理论上的自觉意识,因而基本上是不存在一条十分明显的文学伦理批评的主线,或者说还没有学者去清理出这样的一条线索,或者说文学批评实践中还没有产生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而这与文学创作中所存在的深厚基础不相符合,于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角度和方法来从事文学批评与研究。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西方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像希利斯·米勒就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著述,但像《西方文学伦理学批评史》或者说《文学伦理学发展史》这样的著作的确是还不曾见到过。作为中国的文学批评者来说,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历史责任对中外文学作家作品中的伦理学的事实进行清理,我们是不是也有必要对文学伦理学的历史与社会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以丰富我们的文学批评方法和繁荣我们的学术事业。

四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说,不仅是西方存在大量的文学伦理学的事实,中国自古以来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大量文学作品也有着非常丰富的伦理学意义。儒家始祖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参见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品》。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2页。)就开创了中国诗歌道德批评的先河,其实文学的道德批评也就是文学的伦理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如果从伦理学的角度对中西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话,则可能是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贡献,这一方面可以为中西文学的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新角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初步地救治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不少学者也认为近年来的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一种比较注重学科理论研究的空洞化倾向。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虽然具有共同的文心与诗心,却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那么,在文学与伦理的结合点上,或者说在文学中的伦理与伦理中的文学中,中西方存在着什么样的异与同,这的确也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比较文学话题。

五是我们如果对近些年来被大量引进的诸多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宏观性检视的话,就会发现一种非常突出的理论方法的移植现象:诸多批评方法几乎是清一色的全都来自西方,于是在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研究实践中就产生了一种像曹顺庆教授所指出的“文论失语症”(参见曹顺庆:“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第50—58页。)的严重现象。在所有文学批评观念与方法中,中国批评家们自己创立的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基本上是没有,就是中国固有的传统的“印象式批评”和“摘句式批评”也少有具体的成果。我个人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是中国学者根据中西文学中的伦理学事实和中外文学批评实践的需要而提出的,对我们的文学批评与实践来说的确是一种新的观念与方法,它本身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因此它可以大大加强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

六是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还具有一种提倡新的人文精神、提高大众人文素质与文化修养的意义。文学批评绝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批评,不能将对文学美的欣赏与道德性的建构、心灵的追问等问题相隔离,这三者只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我们的文学批评不能也不应当只是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那样的话在文学的功能理论上是不完备的,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如果我们的批评家不能为普通大众读者解读一些具有复杂倾向的作家作品,如果不能对大众阅读起到一种指导作用,如果不能对于读者的思想与情感起到一种规范的作用,那我们就失却了文学批评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与道德责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现实需要一种以和谐为主体的新的人文精神,中国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也需要一种坚实的理性精神与坚强的人格意志。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提出也符合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批评方法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提出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也不是某一群人为建立一个流派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相反,它具有强烈的现实背景、深远的历史源流与深厚的文化渊源,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具有自己的独立品质的新的批评观念与方法。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兼容品格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文学伦理学批评虽然具有独立的品质,但它本身基本上不具有排他性,因而具有一种十分难得的兼容性品格。这种兼容性品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其研究对象是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现象,与其它批评方法的研究对象具有重合性。历史批评主要着眼于对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的历史意义的发掘与文学史地位的确立,从历史的纵向线索出发估价作家作品的文学史地位,以建立一个具有宏观性和整体性的文学史的框架;同时,历史批评注意将作家作品及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等文学现象放到它产生时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评价,以符合当时当地的历史原貌原相与历史精神的本质真实。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旨也在于以历史的眼光来考察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的伦理内涵,结合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种种伦理关系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解释,并尽可能得出一种新的结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与历史批评方法都是要求尽力符合历史发展的总体情形与主体精神的。再比如精神分析法主要批评与研究一个或一群作家的创作心理的构成,同时也要求关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形态与情感机制,并寻求其背后所存在的种种历史与文化因素;而文学伦理学批评也注重对作家作品的心理分析,探讨作家创作作品的心理基础与伦理需要,如《荷马史诗》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作这样一部史诗,从前的学者认为主要是为了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为求得一种全面和真实的反映,作者主要是以叙述故事情节和描写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心理来进行的;而从事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者则认为作者主要是出于一种伦理需要,即作者是为了表现当时社会新阶段所形成的一种新的伦理观念,以及这种新的伦理观念对于建构稳定的社会结构的重要性。文学伦理学批评并不是要离开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现象,而只是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对原来已经存在的所有文学现象进行重新发掘与重新组构。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它批评方法在研究的对象上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具有研究对象上的包容性。

二是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它已经得到运用的批评方法在方法上也存在诸多相通之处。文学的历史批评方法往往比较注重联系种种历史事实来分析作家作品,并进一步探讨作家作品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密切关系,历史事件与历史情节在作家作品中是如何得到真实的表达或者变异的表达的,作品是如何体现出作家本人对于历史事实的认识与评价的,因而在这种批评中叙述、描写与考证的手段是绝对不可少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往往也注重一部文学作品是通过对哪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描写来体现其伦理思想的,这种伦理思想是不是完全符合那样一个具体的历史时代,是不是作家审美情感的真实而充分的体现,因此,要叙述当时的历史情况、描写当时的历史环境与考证作家的生平事迹等对于作品的影响,同时也要分析作品中哪些部分是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哪些人物与事件却是一种艺术的变形。因此,文学的历史批评与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与探讨的方法上具有相当的同一性,只是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其实,文本解读、生平考证、心理分析、性格剖析、比较研究、理论概括等方法是所有的文学批评都可以共用的,如果哪一种批评完全拒绝某些方法,那其实是一种自我封闭与自我扼杀,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我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它所有的文学批评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上具有相当的共同性,因而其本身的包容性也是相当强的。